設計師王竹:手工刺繡服裝都是奢侈品
像所以小有成就的服裝設計師一樣,王竹也曾熱衷于參加各種展覽、比賽且多次獲獎。而現在的她卻把這些看得很淡,“我不想做大做強,只想做精做細,做自己想做的衣服。”
王竹所說的“自己想做的衣服”,就是她現在主打的個性化定制服裝。“我的客戶都是我的粉絲,基本上可以不考慮成本。”記者讓她舉例說明,王竹說,“比如重慶有一個女企業家,從創業之初就在我這里定制衣服,現在都是上億的身家了,還是定期來做,不但她自己來,還經常把她全家拉來做。她出國啊,出席重要的場合啊,很多時候都是穿的我做的衣服。”
說到將刺繡工藝用到服裝上,王竹頗有心得。“好的衣服就要采用好的工藝,沒有工藝的衣服是沒有靈魂的。不過在衣服上繡花,是十分講究的事情,既要考慮到服裝的主題、色彩與造型,還要分析不同面料的肌理與質感,更要體現出穿著者的身份與不同場合的需求。總之一句話,要錦上添花,不能畫蛇添足。”
記者問王竹,你說你的服裝“不考慮成本”,這樣會不會影響銷路呢?王竹笑了,“我走的本來就是貨賣要家的小眾路線,再說了,好的東西總是有人喜歡的。兩年前,我的一個客戶穿著我做的衣服在澳門旅游,被一個廣州的游客看到,喜歡得不得了,過了幾天就打飛的到重慶來,一口氣定了10件衣服。”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手工刺繡為服裝錦上添花,同時也對服裝的保養要求很高。王竹介紹說,手工刺繡的衣服,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奢侈品。“既不能干洗,也不能水洗,只能是在重要的場合穿一下,就要小心收藏起來。”王竹坦言,“對于喜歡刺繡服裝又想經常穿的朋友,如果沒有相當的經濟實力,我都建議他們穿機繡的。”
在閆永霞的繡坊里,有幾個供徒弟學藝與游客體驗的繡床。
自從閆永霞在磁器口開店以來,前來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學員中既有退休職工、公司白領,也有公務員、大學生,其中還不乏來自外地的。“他們當中有一半的人都是把刺繡當成一種修煉,也有一些人準備當職業繡娘。”閆永霞告訴記者,在她的徒弟中,已經有十多人的繡品可以銷售了。
在閆永霞的徒弟中,還有她12歲的兒子羅澤霖。
羅澤霖讀小學三年級時,自發跟媽媽學刺繡,開始是繡著好玩,后來興趣越來越大。“這讓我很高興,他能不能傳承這個手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喜歡刺繡以后,原來好動的性格改變了很多。”
在閆永霞的繡坊里,羅澤霖正在繡一幅展現秋日景色的油畫作品。他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兩年前,他繡的一幅徐悲鴻的《奔馬》小品賣了500塊錢,他用這筆“巨款”去讀了一個素描培訓班。現在,節假日和星期天,他做完了家庭作業,就會到媽媽的繡坊來繡花。“經常有游客求合影,我簡直成了媽媽的廣告員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