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向民如何從四臺紡織機走到上億投資
石獅以全國著名僑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聞名遐邇。石獅人的足跡遍及五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由于地緣、血緣、文緣、物緣等關系,大多數集中僑居東南亞各國,尤以菲律賓為最多。
旅菲回國賣布起步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隨著亞洲經濟的起飛,并在亞洲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菲律賓的經濟開始興起,南渡菲律賓謀生的石獅人也隨之增加。
林向民1968年出生于石獅一個小村鎮,一個地處東南沿海的小漁村。這里人多地少,人們或靠海為生,或漂洋過海出國謀生。林向民也不例外,趁著菲律賓經濟正興起,他踏上了這塊陌生的土地。
對于一個漂洋過海謀發展的年輕小伙而言,除了資金、經驗以外,最先感到的困難便是言語交流的問題。在菲律賓,英語和菲律賓語為官方語言,所以菲律賓人的英文水平都相當高,這種情況對林向民來說,有利有弊。有利,因為中國學生學習的外語,主要也是英語;有弊,由于在當時的國內,缺乏語言環境和對話實踐,他的英語口語并不好。不過,他最后還是攻克了這個語言難關,雖然他學習英語的時間不長。
林向民初到菲律賓時,還是一個20歲不到的毛頭小伙子,其創業艱辛可想而知。不過,由于在菲律賓期間,他踏實肯干、努力上進,做事雷厲風行、誠實守信,得到了當地不少老華僑的支持與關懷,也因此結交到許多有能力的朋友。他在這段旅菲的歲月里,不僅提升和鍛煉了自身的能力,也賺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菲律賓賺到第一桶金的林向民,開始了人生的新規劃——那就是回國創業。就這樣他整裝上路回到了故土,開始了他人生的創業之旅。
剛回到石獅的林向民,首先看中的就是當時還在起步階段的布匹生意,那時的石獅紡織服裝才剛剛開始萌芽,是否有發展前景都還處在不明朗狀態,但是林向民抓準了這個難得的機遇,開始著手準備做布匹生意。
懷揣著在菲律賓賺到的第一桶金,林向民滿懷信心,只是要在國內自行創業并沒有想象中容易。那時候的布匹買賣主要集中在江浙等地,很多時候林向民要一個人挑著扁擔、擠著大巴往返在城市之間。一段時間做下來,林向民卻有許多的收獲,不僅賺到了錢,還結識了許多朋友,盡管過程是辛苦的,他卻甘之如飴。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總算不負林向民的努力,他當真成了石獅當地名副其實的“賣布大王”,但是總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正當林向民賣布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時,他從浙江購進的一批上萬元的布匹卻被扣下了,這樣的損失對于當時的林向民而言簡直不堪重負。就在這個時候,林向民遇到了一個他至今難忘的人,是這個人幫助他取回了那批被扣的貨,雖然還是要交罰款,但這已讓林向民感激至今。
借東風進軍紡織業
在全球紡織機械市場中,臺灣的紡織機械工業發展得比較早,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的地位。臺灣聞名于世的紡機設備有:自動輸送染化料、紡織大圓盤機、涂膠涂層后整理設備等。但臺灣的紡織機械廠商98%是中小工廠,而90%又集中在臺中、彰化、臺北等地區。
臺灣紡織機械設備產業在經過1990年至1995年的快速發展后,由于沒能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市場,發展逐漸受到制約。缺少穩定買家、配套物流和金融設施不發達,使得不少臺灣企業在后來,開始走向大陸的各個沿海城市。
20世紀90年代左右,臺灣紡織服裝業第一波產業轉移中,100多家制造業企業進駐石獅,在石獅掀起了第一波紡織服裝的發展浪潮。在當時,石獅的許多企業家就投入巨資購買先進的紡織設備。
這對于接觸布匹生意良久的林向民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1990年,他帶著自己賣布賺到的錢,在親戚朋友的共同支持和幫助下,從臺灣引進了四臺紡織機,開始了他的紡織創業之路。
經過二三十年的精心培育,目前石獅已經成為中國紡織服裝的生產基地和集散地,以紡織服裝生產聞名遐邇。也恰恰是因為石獅紡織服裝業的快速發展,為林向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會。
由于林向民為人熱情,勇于進取,在五湖四海廣交了不少知心好友,在林向民的創業之路上,他們總是毫不吝嗇地給予幫助。一路走來,到了2004年,林向民終于聯手陳明金、王志勇等澳門實業家,在石獅共同創立了福建天綸集團這個多元化經營企業。
為了擴大發展,天綸集團于2005年8月收購晉江市思源織造印花有限公司,總投資5000萬港元,2006年7月在安溪城區工業區建立泉州市天綸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占地200多畝投資總額3.8億港元,注冊資金6800萬港元,于2007年10月份正式投產。他于2006年12月份同時創立“福建天綸纖維有限公司”,總投資8.5億港幣,注冊資金8800萬港元。
集團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清梳聯、精梳、緊密紡紗機,以及自動絡筒機等紡紗設備,采用時間尖端的紡紗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產高品質的精梳緊密紡系列和納米遠紅外線紡織功能系列產品,以及快速吸濕排汗等差別化纖維系列產品,用于生產高檔的針織面料,供應國內高端市場,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現在的天綸集團,單就其紡織服裝產業就已經形成了一條以原料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鏈,涵蓋紡織、成衣加工生產、輔料生產、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
集團壯大收購先行
近日,天綸集團剛剛完成了一個大動作,投資4億多收購外省的一家大型商業型集團,集團旗下囊括了投資公司、商場、酒店、旅游等相關產業,此舉將不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收購行為。
{page_break}
林向民認為,集團所走的戰略以收購為主。在他看來,培育一個公司、廠房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但是如果將培育換成收購,無論是效率或者經營都會輕松很多。收購需要談判,如何將風險和效益控制到位是十分重要的。
談到收購經驗,他指出,在收購時他們多半以外省的集團產業為主,主要收購的都是一些半商業型的企業,由于這些企業不僅是生產型的企業,他們不止承擔生產上游,還承擔著銷售下游,有些甚至有自己的商場、零售店、供應鏈。
收購這樣的企業優勢在于,中間可省掉不少的培育精力和時間,可以在重組整合后的第一時間投入生產銷售。但是所需的收購資本相對于一些生產型企業則要大得多,這就必須有強有力的資本運作作為后盾支持。此外,收購與培育不同,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是前者遺留下來的,這中間也會出現不少風險。
2007年10月集團成立“福建天宇擔保有限公司”,12月成立“泉州市天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2008年7月通過招投標形式,中標承建“安溪感德茶葉交易市場”。2008年2月收購河南省“安陽德隆紡織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泉州市天綸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2009年4月收購泉州中意石業有限公司;2010年成立河南省天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細數天綸集團所走過的歷程,不禁讓人佩服,林向民及其團隊的高瞻遠矚。
目前,天綸集團以紡織服裝原料生產為主,旗下擁有10多家全資子公司,下屬企業員工總數達5200多人。天綸集團經營范圍涵蓋了化纖紡織、房地產開發、金融擔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國際貿易等眾多領域且經營狀況良好,所屬企業的年產值十多億元,稅收貢獻近5000萬元,在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綸集團以“創意謀道、誠信立德”之經營理念,按市場發展規律變化把握企業戰略發展方向,立足集團企業在紡織化纖化、房地產開發、金融擔保、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國際貿易等領域并不斷進取。集團公司已制定了快速發展戰略,正在籌備上市計劃,預計于2011年在境外上市。
目前,集團公司響應省、市政府號召在泉州地區推行總部經濟模式,擬投資5億元在泉州市中心地段建設泉州市標志性建筑——天綸集團總部大樓,整合集團資源優勢,加大投資力度、吸引高端人才,形成集團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自身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使天綸集團能早日進入世界知名企業行列。
泉商印象
拒絕安逸
對于林向民的第一印象是神秘。在采訪之前,記者試圖希望通過其他渠道了解他,但卻始終無果。他不喜歡高調地出現在大眾面前,總是低調地做著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
在多次電話預約后,終于和林向民敲定了見面的時間。他好像總是那么忙碌,在我踏入其辦公大樓時,他才剛剛和另外一批客戶談完,采訪過程中總是有不斷打進來的電話,他一邊說著抱歉,一邊忙著處理公事。
看著忙碌于工作的他,我不禁問他,“成天這么忙碌,整天做空中飛人,會不會覺得很累,曾經有沒有想過做一個朝九晚五工作的人,或者給自己放個大假休息一下。”
他卻回答我說,“如果一個人只想著安逸地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么他就很難成功。”在他看來,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才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也許有些人會說他不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他卻樂于忙碌,樂于工作。
除了這些之外,之后我才通過其他人了解到,他還是一個樂善好施,做好事不留名的熱心企業家。對于曾經給予他幫助的人,他從未忘記過,而對于需要他幫助的人他也從未吝嗇過。他常常花費巨資資助多方,事后卻不愿留下自己的名字,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他都始終保持沉默。
談話中,他說到菲律賓的風土人情、感悟自己的創業經歷、展望著天綸集團的未來。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他,有著這一代人的沉穩與果敢,激情與拼搏。一段旅菲的經歷增加的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使得剛過不惑之年的他,不顯滄桑,卻顯剛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