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設計大師武學凱:整合與跨界的藝術
服裝界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武學凱受邀加盟此次活動,主辦方寄望于一方面名人效應更能引發下游行業與整個社會的關注,引領整個紡織服裝界關注纖維流行趨勢的潮流,更利于纖維品牌傳播;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行業翹楚挖掘纖維的藝術內涵并且完美呈現。
作為服裝界的翹楚,武學凱的藝術涵養得到國內外服裝界的公認。他的作品橫掃服裝設計的各大獎項,對于服裝與藝術的領悟可謂爐火純青。而對于構成服裝的纖維,武學凱也在時刻關注其變化。
在加盟該活動后,武學凱深入了解了我國化纖行業的科技實力。常年浸淫于世界各地紡織服裝圈的他,在發現國產纖維技術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表示,我國化纖工業要在科技、品牌、傳播、服務力量的整合下,創新產業發展,才能樹立起中國纖維的品牌。他推崇產業發展要有整體思考與長遠戰略。
在現代化的商業環境中,作為中間產品的生產者,化纖企業有沒有與時俱進把準時代的脈搏?在影響中國紡織服裝發展進程的大師級設計師眼中,我們的企業還有哪些功課值得惡補?武學凱的思考,或許能給纖維企業更廣闊的發展思路。
技術落地要有創新體系
中國的纖維技術在國際上是先進的,精于挑選材料的武學凱贊同這一觀點。他說,在參與活動不斷與業內人士的交流中,他也感受到了我國纖維的變化。如何將科研轉化為實用和被認可的產品,他認為這值得業內人士思考。
武學凱認為,協同創新與跨界交互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然而,現實缺乏創新的方法與工具,使得創新轉變為現實產品變得艱難。因此,他認為應該把創新的系統建設看作纖維技術轉化的重要工作。
在纖維領域,創新的系統建設體現在上下游的合作與打通產業鏈上。武學凱以消費者的戶外運動需求為例表示,相關上游企業在生產纖維產品時應該思考消費者在戶外運動功能性方面的需求。在科技實現產品的功能時,要跨界合作,將產品變為用品。
創新的系統能夠實現價值的提升。他認為美國的有關工業在合作模式與跨界交融方面有著成熟體系。“這是美國創新能力強大的表現。中國需要認識到建設體系的重要。”
功能型纖維產品如何更多更好地服務于人的生活,低碳環保如何不停留在概念階段?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企業建立上下游聯動的創新體系,然后在跨界中實現更多交融,形成更多想法。
作為后續跨界創新的基礎,我國纖維技術已經崛起。他希望通過“盛虹·中國纖維(逸綿)創意時尚匯2014”向人們展示我國纖維已經可以做得比想象中的更好。{page_break}
再造心智要靠廣泛傳播
通過上下游攜手可以建設纖維品牌。品牌推廣可以改變大眾對于纖維的認知。武學凱認為,業內同時應該看到,普通大眾對于纖維的認知存在著固有的心智模式,要改變這一點非常困難,需要廣泛的宣傳與引導。
被問及國外一些纖維品牌如何成功時,成功打造多個品牌的武學凱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以萊卡纖維為例,認為國外企業是通過舉辦各種時尚活動,將纖維品牌與時尚掛鉤,使大眾認為這種纖維是最好的,影響了消費者的認知。
當然,科技創新是品牌的基礎,也是企業實力的體現。武學凱提到萊卡這一例子時,強調企業要有相應的科技創新實力,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國外企業對于推廣品牌有戰略思考。企業的全局謀劃能力是武學凱所推崇的。
廣泛傳播才能改變大眾的某種固有印象。因此,長期的品牌營銷是企業必須堅持的,并且還要有整體的規劃。國內一些企業提出的所謂戰略發展,缺少整體性。只是技術提升后有了更好的產品,而并未在品牌傳遞上成功。這是企業戰略發展的不完善,沒有整體規劃與長遠設計的結果。而整體規劃正是設計的力量。武學凱表示,心智在設計中表現出強大的力量。他認為,心智力量的兩面性就在于此,一方面很難改變,另一方面運用它又能實現商業戰略的成功。
服務價值有待深入認知
服務可以增加工業產品的附加值,這種發展理念顯然還需要業內企業更多學習。習慣于放遠眼光與觀察世界的武學凱特意提醒,現代服務業將會改變中國產業的未來。
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內容。由此可看出,化纖行業也要探索哪些業務需要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融合,從而提高產業的附加值。
在上下游產業的聯動上,纖維企業不能再僅僅滿足于銷售出產品,而要實現下游定制;不能再僅僅是受市場驅動被動生產常規品種的產品,而要主動了解纖維、服裝服飾的流行趨勢以及技術的發展方向,積極開發市場需要的潛在產品。這是服務市場的理念,也是服務于產業鏈的轉變。
武學凱以對日本相關產業的觀察為例表達對這一問題的見解。他說,企業在活動中要有自己的清晰目的,并且有規劃地表達出來。服務可以輔佐目標的實現,企業要有戰略定位才能圍繞目標人群做好服務工作,實現價值提升。因此,企業要建立大數據庫,分析判斷目標人群,才能做好服務工作。
產業的轉型升級體現于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扎根市場,貢獻智慧,纖維生產企業的服務要從整合資源做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