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的古樸黎民
海南省白沙縣儋州村陳亞順一家
黎族姑娘
神秘而美麗的山川尊者——五指山一直是海南島的象征。明代丘濬“五指參天”詩贊曰: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煙。雨余玉筍空中現,月出明珠掌上懸。豈是巨靈伸一臂,遙從海外數中原。五指山是黎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和圣地。
占卜
茂密的雨林和熾熱的陽光孕育了這個民族的傳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黎族在這座孤懸海外的島嶼上以堅韌的性格書寫著自己獨有的歷史和文化。黎族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生活在海南島上,是這片熱土最早的主人和開拓者。黎族自稱“賽”,有哈、杞、潤、賽和美孚五種方言,他們有民族語言,但沒有本民族文字,漢文是他們記錄歷史傳遞信息的工具。由于在語言及習俗上與壯、侗等諸民族有太多相似之處,以至于學者們不需太多求證就可認定黎族源于百越人。
數十座千米以上大山的阻隔,外部世界的文明始終未能傳入海島的中央。直到半個世紀前,五指山深處還保存著合畝制的原始共耕制度。“合畝”,黎語稱為“紋茂”,意為“大伙在一起做工”,是原始社會后期的一種生產方式,血緣關系是其牢固的基礎。合畝組織大小不等,大者達三十戶,小者僅二三戶。人們集體勞動,平均分配,實行原始的公有制,社會發育緩慢。早在明清時期島上大部分黎族已經成為封建制度下的編戶齊民,而五指山腹地仍存留著原始共耕制度,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1956年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合畝制地區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合畝制的歷史使命至此終結。1950年以后,黎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黎族人民當家作主,揭開了民族歷史嶄新的一頁。
割橡膠
傳統織錦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最璀燦的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黎族紡染織繡工藝,就是黎族人民的驕傲。椰林間榕樹下的黎家婦女用腰織機編織著一個民族的古老夢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們使用的腰織機是一種十分古老而又簡便的織布工具,這種使用了幾千年的織機還有著令現代大型織機望塵莫及的長處。古老的通經斷緯工藝,隨心所欲的編織手法,抽象而復雜的花紋圖案,自然而朦朧的表達方式,充分展示出黎家婦女創造美的天賦和才華。
黎族是我國最早植棉的民族。七百多年前,一位來自松江府的農家女流落天涯,在黎村一住就是三十多載。她虛心學習黎族棉紡織技術,并革新軋棉、彈棉、紡紗、織布工具,使棉紡織效率大大提高。當她重返闊別多年的家鄉后,松江一帶很快成為中國最發達的棉紡織業中心。這位衣被天下,溫暖華夏的婦女就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棉紡織家黃道婆。
道公做法事
拔牛角罐
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習俗,習俗則融入人們的審美情感。黎族的文身圖案代表不同的文化,也表明人們屬于不同的方言和氏族。文身傷害和損毀身體,不符合現代審美觀,20世紀50年代被禁止。現在只能從七八十歲的老年婦女身上看到這種象征古老文明的符號和圖案,那是歷史給她們留下的印跡。
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她的民歌舞蹈仍保持著相當原始古樸的色彩。
沒有藝術家的冥思苦想,沒有編創人的辛苦勞作,有什么樣的勞動就有什么樣的歌,民歌完全依附在日常生產生活之中。民歌以情歌為多,黎族也不例外。黎族節日三月三,原本是東方美孚方言以歌為媒的情人節。節日這天,男女青年以歌為媒,互表愛慕,這一唱一和不知成就了多少有情人的美滿姻緣。現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隆重而又熱烈,它已成為展示黎族原生態民歌的大舞臺。
祖先舞是黎族最莊重的舞蹈,沒有動聽的旋律,沒有優美的舞姿,可舞者的心是虔誠的。竹桿舞是最著名的舞蹈,黎族稱之為打柴舞,這種起源于勞動的舞蹈,原本是熱帶海洋各民族共有的舞蹈,但在中國它早已成為黎族人民的專有舞蹈。由于受到舞臺藝術影響和藝術家的提升,竹桿舞的娛樂性和技巧性大大提高。
跟人具有靈魂一樣,自然界的萬物也無不具有靈魂,凡是日月、山川、星辰、河流、樹木都是人們的崇拜對象,這種觀念長久以來影響著這個民族。對黎族社會影響最為深刻的是祖先崇拜。殺牛祭祖是黎族宗教活動中最隆重的祭祀儀式。現在黎族智賢之士在“巨靈”足下籌建的黎祖大殿,必將成為百萬黎族兒女紀念先祖們至高無上的精神家園。
裝扮新娘
開發五指山,“教化”黎民,歷代有識之士多有倡導。四百年前海瑞向朝廷進言在黎區辟十字大道、設縣所城池、興屯田等。一百年前張之洞等又提出開發五指山區的宏大計劃,開井字形大道、發展農業、開辦礦山、設場互市、興辦義學等。直到五十年前五指山黎區開發建設才真正開始,黎族人民跨越幾千年,闊步前進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
1952年數萬解放軍官兵和各族工人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穿越五指山長達300多公里的海榆中線公路。公路給黎族帶來了山外信息,公路讓黎區與世界聯結在一起。原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逐漸被他們所摒棄,他們在祖先們的土地上創辦了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基地,他們用曾經熟練砍山欄和狩獵的雙手辦起了工廠,他們以黎家人特有的厚道和誠實跟山外人做起生意。黎家阿哥收起他們的腰簍、砍刀,黎家阿妹藏好母親為她們編織的筒裙,他們帶著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走出大山,走出海島,與現代社會融為一體。
唐代詩人項斯曾寫道“不逢寒便老,相問莫知年”,說嶺南少數民族未遇冬天人就老了,甚至答不上自己的年齡。這種“莫知年”的景象直到上世紀中葉在這個幾乎全部是文盲半文盲的古老民族中普遍存在著,貧乏的學校教育羈絆著黎族社會前進的步伐。五十多年來,黎區興建大批學校,黎族學校教育蓬勃而起。在著名的白沙起義策源之地紅毛鎮,團中央援建了一所希望學校,當人們從中線公路經過看見“紅毛希望小學”鮮紅大字時,就仿佛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這聲音伴隨著藍天上的白云,在五指山上空飄蕩,它帶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夢想飛向遠方。
用手捻刀收割山欄稻
飲砸酒
黎族村落
趕集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組圖:adidas打造性感奇幻未來主義
輠敘韌冋湅盡構未乥主癉妄耬?儌孶択豀攓裶郅廽讔曥氯枡匉端恿瘧?圡猨垰丨一öTE卅又旫裶Å丬最牡乛裔古又剖夰丩盷斄件ã輬棙眷欟癬斄裶雅沾B戡豀瘓斄裶糅厾柈変尚丑眪瘟抄簐咾b? 伻熝昶縯減癸亄有敡果彠豢?伌轆勐冨絃吠斌島瘚趄驊跘統嘵刈豐贀?縌仚瘽斄杈趜亅..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