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對接通脹 物價調控將是"持久戰"
CPI“破五”各方關注。在昨天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看到,與會媒體的所有問題都與CPI有關。
究竟怎么看待CPI的上漲?今年3%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能否完成?明年是否有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通貨膨脹?
調控已出 CPI漲勢為何依然
在11月經濟數據公布前,中央已經出臺了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16條措施。但CPI為何不降反升?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進入11月,居民肉、蛋、菜消費量加大,取暖等季節性消費增加,上半月食品類價格較快上漲。國家穩定價格措施月中推出,落實到位需要一個過程,反映在CPI上就仍然是上漲數據。
1至11月份累計,全國CPI同比漲幅已經達到了3.2%,而年初確定的調控目標是3%左右。這是否意味著全年物價調控的目標已被突破?
“原來預定的目標是3%左右,而且是一個預期性、指導性的目標。3%稍稍過一點應該也還在這個調控目標的范圍之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他表示,12月有很多穩定物價的有利條件。最有利的條件是國務院16條措施的效果會不斷顯現。另外,翹尾因素在12月份就沒有了,這對拉低物價總水平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一到兩年內通脹壓力持續存在
1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貨幣政策回歸“穩健”,以及前天央行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都顯現出宏觀調控對于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脹的重視。
2009年以來,我國信貸總量猛增。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張岸元說:“長期的貨幣超發是引發當前物價快速上漲遠超社會預期的主要原因。”
此輪物價上漲更關鍵的因素在于——各類社會成本特別是基礎性勞動力成本上升,這在勞動密集型的農業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所所長汪同三指出,1998年以來,我國出現三次大的物價上漲,每一次都與農業有關,由農產品漲價傳導到食品漲價再傳導到工業品漲價,幾乎成為規律。{page_break}
從此輪物價上漲根源分析,物價上漲的壓力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還將存在。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認為。資源、土地、工資等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但由于國內工業品整體供大于求、糧食連續豐收,加上貨幣政策正在調整,未來不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CPI與通脹不能直接掛鉤
CPI是判斷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指標,貨幣供給大于實際需求是判斷通脹的指標。但現在,多數人將CPI與通脹而非漲價直接掛鉤。
“價格上漲不完全等于通貨膨脹。”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認為,西方國家通常將連續六個月CPI增長率超過3%定義為通貨膨脹。表面看,今年我國CPI已經連續多月超過3%,但中國與西方的CPI內涵不同。西方不包含農產品和資源類產品,而我國CPI中的食品類權重達1/3。如果剔除食品類,其他7大類的物價綜合指數自1998年以來從沒有超過2%。因此,現在大家認為的通脹實際上是物價上漲,而且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
我國CPI峰值幾年前曾達到8.3%,遠比現在的5.1%高,為什么那時的社會反映沒有當前這么敏感?張漢平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公眾對國家經濟政策和自我利益的關心度提高了,另一方面可能與媒體對CPI的反復“著筆”影響公眾有關。事實上,國家的月度經濟數據涉及多個方面,許多數據和CPI一樣具有反映宏觀經濟走勢的價值,比如工業行業和產品生產、利用外資、消費品零售等。
以投資促結構調整
1–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完成210698億元,同比增長24.9%,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2.1%有一定降幅。
實際上,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增速基本上是逐步下滑的態勢。1–11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6.6%、22.7%和26.9%;新開工項目301937個,同比減少15075個。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張漢亞認為,今年以來投資增速的下降,與去年基數有關,也與1月份信貸大增后開始的貨幣緊縮有關。從產業看,第三產業投資一如去年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增長,對改善我國未來產業結構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新開工項目數量少了,但單個項目的平均投資規模大了,這是我國上大項目、壓高污染、高耗能項目的政策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11月,我國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5%,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在世界經濟開始走出低谷、我國出口貿易恢復的當下,產銷率的輕微下滑,再次敲響了加快調整結構步伐的警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