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八大熱點專家來解析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施行后,一些曾經的爭議得以明朗,無論《條例》還是《勞動合同法》本身,又有哪些將會改變勞資關系?為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本報邀請專家、法律工作者為您解讀其中的熱點話題。
熱點一
重簽合同工齡“歸零”違法
■案例 西安東大街一大型商場的員工李女士曾投訴說,今年年初,公司通知要求和他們簽合同,但合同卻不提前幾年的工齡,只是說從今年才開始。她很擔心這樣的合同是否將她以前的工齡“歸零”;在西安某研究院上班的楊先生反映,他原來在研究院上班,去年年底,研究院將他派到下屬的一家研究所,而新單位則不承認他以前的工齡。
■解讀 西北政法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謝德成:去年年底,規避勞動合同法的現象十分普遍,出現了許多企業與員工重簽合同,或者強行將員工派遣到新用人單位,試圖將員工以往的工齡歸零。剛施行的《條例》則明確規定,這種將工齡歸零的做法屬于違法行為,工齡的起始時間應當自用人單位用工之日起計算,包括了2008年以前的工齡,曾導致部分企業趕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前突擊裁員或重新訂立勞動合同,將職工工齡“歸零”將不再重演。
另外,《條例》還規定,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的,勞動者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為新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這樣,楊先生的工齡計算還應從在研究院工作的期限算。
熱點二
雙倍工資該怎么算
■案例 今年3月,在陜西一醫院打工的小越(化名)因單位沒與她簽訂合同,將醫院告上了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要求醫院支付雙倍工資。此案最后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醫院應支付小越今年二三兩個月的雙倍工資。
■解讀 謝德成:雙倍工資應該支付到何時,《條例》出臺前學界也有爭議。此次《條例》的出臺,則明確了雙倍工資最多可支付11個月,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每月支付雙倍工資的起算時間為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截止時間為補訂勞動合同的前一日。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仍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都應支付雙倍工資,滿一年的當日就變成了已經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合同。
熱點三
勞動者不愿與單位簽合同咋辦
■案例“我開了一個小飯店,招了幾名員工,想和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但因為員工流動性比較強,他們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一些餐飲等行業由于流動性強,一些員工害怕合同約束自己,往往拒絕簽訂勞動合同,一些企業因此也為難不已,害怕不簽合同勞動者會討要雙倍工資。
■解讀 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陸訓:目前也存在一些勞動者,尤其是打零工的勞動者不愿簽勞動合同的情況。對此《條例》則有明確規定: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經用人單位書面通知后,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無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但是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的勞動報酬。對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的,《條例》規定,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并依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支付兩倍工資和經濟補償。這既督促了用人單位應當及時與勞動者簽訂合同,也加強了對勞動者的約束。
熱點四
勞動合同中必須簽社保條款
■案例 一煤炭行業的員工反映,今年單位雖然與他們簽訂了勞動合同,但合同中卻要求員工自己去繳納社會保險,公司依據員工繳納憑證按比例返還。據了解,還有部分公司在與員工簽合同時,合同中根本沒有社會保險這一條,公司不為員工繳社保,也有的員工與公司協商,不愿意繳納社會保險。
■解讀 陜西至正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瑾: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中社會保險是必備條款,單位和員工應該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合同中無論有沒有社會保險這一款,單位都應該依法繳納。而《條例》中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
熱點五
無固定期限合同不是“鐵飯碗”
■案例 西安一樂器廠的農民工黨某在廠里工作了十多年,去年被工廠辭退。今年,黨某先后通過勞動仲裁部門和法院獲得了支持,樂器廠應當與黨某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無固定期限合同”曾經讓很多企業感到“恐慌”,社會上認為又回到了以前的“鐵飯碗”、“終身制”。
■解讀 法律工作者趙彥松:黨某之所以能夠取得與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權利,因為他已連續工作十多年,單位無故將他辭退,則嚴重違反了《勞動合同法》。一些專家認為,《條例》對包括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在內的勞動合同的解除作了規定,明確了勞動者可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13種情形和用人單位可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14種情形。這樣規定,澄清了認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鐵飯碗”、“終身制”的誤解。在昨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明確回答,無固定期限合同不是一個“鐵飯碗”。
熱點六
就業援助崗位能否簽合同
■案例 為了促進就業,我省的西安、寶雞等地都相繼提供了一批公益性崗位,幫助失業人員就業。一些公益性崗位就業的勞動者反映,他們的工資雖然超過了最低工資標準,但卻沒辦法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不知是否合理!
■解讀 謝德成:就業援助崗位是國家出錢購買的,屬于特殊用工;在《條例》出臺前,勞動合同法對此并沒有明確規定,也很模糊。《條例》中對此專門提出,由政府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提供的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的公益性崗位,其勞動合同不適用勞動合同法有關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及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
熱點七
試用期工資最低多少合理
■案例 許多剛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反映,公司給他們規定了試用期的工資,有的雖然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但卻與正式員工工資相差很大,這樣不太公平。
■解讀 謝德成:目前許多單位試用期內給的工資低,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了防止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勞動合同法》和《條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勞動合同期限3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1個月;勞動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滿3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2個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條例》對試用期的工資進行了詳細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的80%或者不得低于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兩個80%的規定有利于維護勞動者試用期的權益。
熱點八
補償工資應是“全部工資”
■案例“我每個月的工資在1500元左右,基本工資只有500元,公司在辭退我時,卻按照500元的標準補償。”因為不滿意補償標準,藍田縣一公司的員工曾將單位告上勞動仲裁部門。
■解讀 謝德成:經濟補償月工資如何算,以前往往成了用人單位與員工的糾紛焦點。《條例》對此進行了明確規定,也避免了以后的糾紛。經濟補償的月工資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本報記者 周艷濤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
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辦法有望年底推出
昨日下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務院法制辦兩部門負責人,就《勞動合同法》和剛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熱點問題答記者問。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以來,引發了很多爭議,其中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