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紡 在傳承中突出本土特色
在2009年的紡織技藝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精湛的工藝。
既為中國家紡行業多年來倡導的家紡產品原創問題找到了創新的源頭,也為云錦、侗錦、藍印花布等傳統技藝找到了產業化發展的新平臺和路徑。
在8月份即將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家紡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仍將是展會重點打造的亮點區域之一,該展區在去年14家參展品類的基礎上,優化和精選出云錦、藍印花布、侗錦、黎錦、沈繡、手工土布、魯繡等品類。在文化傳承中更加突出中國本土特色,充分挖掘中國元素,強調文化與產業的結合。
在傳承中突出本土特色
在本屆家紡展上,主辦方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欠缺市場運作經驗的問題,組織了相關培訓,幫助參展商在產品展示、設計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尋得突破,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商業化方面轉變。
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表示,弘揚家紡文化將是今年家紡展上的亮點之一。家紡文化遺產是遠古文明的沉積和結晶,隱藏著一個國家文化的生命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思想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之一。要深化家紡文化首先要做好傳承的工作,從傳承、融合、發展三個維度做大做強家紡文化。如果文化傳承沒有做好,將無法開發出原創的本土產品。
目前,國內家紡產品,尤其是床上用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家紡行業作為一種創意文化產業,只有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元素與國際趨勢相融合才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來,才能創造出一種有別于西方,自主創新的家紡時尚潮流。
為了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家紡業中被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將攜從敦煌石窟藝術中精選出的典型的裝飾紋樣亮相家紡展,為人們展示出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同時也使人們了解到佛教藝術及其中國化的進程。
神秘而迷人的敦煌石窟藝術
精美的敦煌石窟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一,一直是許多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靈感之源。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藝術,綿延千年,其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既繼承了本土漢晉藝術傳統,吸收南北朝和唐宋藝術流派的風格,又接受、改造、融合了印度、中亞、西亞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夸張、變形等極具想象力的創作方法以及色彩的運用等,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當之無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等都有著千年的歷史。這些圖案紋樣豐富,色彩絢麗,是中古時期中國圖案史的縮影,堪稱一部裝飾藝術的圖典。依照圖案在石窟中的裝飾部位及性質,敦煌圖案可分為建筑、服飾、佛具器物、一般裝飾等四類。建筑圖案包括石窟內的人字披、平棋、藻井、石窟外的木構窟,以及壁畫中建筑物的裝飾;服飾圖案是繪在塑像、壁畫人物上的紋飾;佛具圖案包括佛龕楣飾、佛頂華蓋、佛座、佛和菩薩背光、供佛陳設;一般裝飾圖案主要是繪在建筑、壁畫及各部分之間的帶狀邊飾。
紋樣有花草、禽獸、云氣、火焰、幾何等種類,紋樣形式有單獨紋樣、適合紋樣、角隅紋樣、帶狀紋樣、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紋樣等,可以說囊括了通常所見裝飾中的所有形式。這些豐富多彩的圖案,既為研究中國古代圖案保留了珍貴資料,也為現代藝術提供了豐厚的紋樣資源。而這些豐厚的紋樣資源僅有少數為歷史文獻所披露,其余大部分都仍深藏洞窟,世人難睹其真容。由于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動文物,本次展覽主要是以噴繪圖片和論壇講座的形式為主,向觀眾介紹敦煌石窟中的各類裝飾圖案。
中國家紡設計的源頭活水
“就家紡行業來說,完全可以從傳統的敦煌紋樣圖案中汲取原創的靈感,特別是其夸張、變形、適合等創作方法以及色彩的運用等,既是啟迪我們家紡原創設計的創意典范,也是我們形成中國特色的家紡風格的紋樣之源。”楊兆華近兩年來在積極倡導把民族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家紡文化內涵融合到現代的家紡設計中,形成個性化鮮明的中國風格。“今年我們專門把敦煌紋樣圖案請進家紡展,就是要為家紡設計師提供一個近距離感受中國燦爛傳統文化的機會,在感悟中激發原創靈感,在傳承中創造出新的更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家紡產品。”
據了解,目前,杭州柯立達、南通藍絲羽等一批家紡企業已經在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尋找、開發敦煌紋飾圖案風格的產品。此次精美的敦煌紋樣圖案在家紡展上亮相,無疑會為這些家紡企業提供更為豐富的紋飾和創意資源。據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楊秀清介紹,此次應邀前來參加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家紡展,就是想向社會各界展示敦煌石窟精美多彩的圖案,以期使更多的人了解敦煌圖案,并探討其在家用紡織品領域借鑒、繼承和發揚的可能性,將敦煌圖案藝術的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相結合,為現代美好生活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