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在內斗中閃光
(一)
今年國慶電影強檔,全國票房勁收二點八億,創下歷史記錄。而新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就卷走了其中一半的份額。片中全新的“狄仁杰”徹底顛覆了他的歷史形象和以前的文藝形象。
歷史上,狄仁杰雖然兩度蒙冤,但均未獲刑,僅僅受過審訊。狄仁杰從并州都督府法曹一直做到丞相,先后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信任。無論是高羅佩創作的西方版《狄公案》,還是《神探狄仁杰》等影視作品,狄仁杰均是朝庭命官,手握重權,上有皇帝信任,下有得力部屬,他只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辦案。
然而在電影里,狄仁杰可謂腹背受敵。上司武則天是他的政敵,他沒有自己的團隊,身邊兩個同事,一個是武則天派來監視的靜兒,另一個是辦案中的競爭對手裴東來。僅有一只“能斷案”的愛鳥還早早就燒死了。
于是,觀眾不僅要看看究竟是誰做的案,還要看看這幾個人怎么玩內部斗法。破案過程中,狄仁杰與武則天和靜兒的矛盾曾經幾度激化,一些情節甚至暗示武則天在賊喊捉賊。然而最后案情大白,我們看到這個臨時團隊走向團結。當然,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在狄仁杰的對立面上,唐宗室李宵多次在公開場合向狄仁杰示好,試圖分化瓦解。最終的結局其實決定于影片中敵我兩個團隊誰更團結。
這種情節設定顯然比讓狄仁杰單純去辦案要復雜許多,等于用兩根線吊起觀眾的心。而在觀影之余,影片也給大家許多啟示。最主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團隊里工作?{page_break}
(二)
“中國人就愛窩里斗!”
這是眼下大家愛說的話,仿佛這只是中國人才有的劣根性。然而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相當于歐美日加澳等全部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那十幾億人屬于十幾個國家。論疆域,中國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歐洲。那片土地上存在著幾十個國家。這樣一比較,中國人豈不是相當團結?
其實,在一個團隊里存在內部斗爭,堪稱天經地義。組織內沖突也一直是管理心理學家研究的重點,并曾有過不同的認識。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管理心理學家和社會大眾一樣,把一切組織內沖突都視為不良因素,認為它會使組織成員互不信任,信息傳遞失真,工作效率下降。總之,能避免就避免。
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管理心理學家開始用人際關系的視角來看待組織內沖突,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沖突。應該把沖突客觀化,用平常心來接納它的存在。而不要動輒給予負面的道德評價。
七十年代至今,互動視角在組織內沖突的研究中占了主導。這種理論認為缺乏內部沖突的團隊會變得靜止、保守,失去創新動力。組織領導者不僅不能強制消除一切沖突,還要適當地引發內部競爭,以保持團隊活動。
這其中以對流動率的研究最為典型。流動率就是組織內部各種人事流動占全體員工總數的比率。研究流動率的學者認為,普通員工每年有25——60%的流動,管理層每年有10——30%的流動都可以接受。流動率低則成員彼此之間缺乏良性競爭,新陳代謝不足,士氣低下。這成為打破鐵飯碗制度的一個管理學依據。
經過這種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管理心理學進而提出“良性沖突”的概念,其中包括“業務分歧”、“業績比較”等,它們都有助于提高組織整體的效率。在《通天帝國》中,裴東來和狄仁杰的沖突就是典型的良性沖突。競爭動力刺激裴東來傾注全力尋找兇手,甚至比狄仁杰先一步找到真相。
反之,管理心理學定義了“惡性沖突”,包括組織內部非正式團體的沖突,也就是所謂“拉幫結派”造成的沖突,組織各部門爭奪資源造成的沖突等。影片編導給狄仁杰辦案團隊安排的沖突,幾乎都是良性沖突。每每到“深入鬼市”這樣的危機時刻,他們都會齊心協力。這些團隊內沖突很緊張但不會激化。{page_break}
(三)
都是利益沖突,沖突的類型并不相同。1976年,管理學家托馬斯提出了沖突的兩維度模型。一個維度是“你準備多大限度地滿足對方”,另一個維度是“你準備多大限度地滿足自己”。沖突雙方在這兩個維度上形成了五種層次的關系。
最嚴重的是競爭關系,每方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抑制對方,你死我活。影片里,武則天——狄仁杰一方和李宵——沙陀陰謀團隊之間的沖突,就是這種不可調和的沖突。組織內部不允許存在這種沖突,只要大家在一個灶上吃飯,共同利益永遠大于彼此矛盾。
拿眼下被媒體惡炒的“國美黃陳沖突”來說吧,他們雙方之間的沖突,不可能大于國美和蘇寧電器的沖突。只不過人們會把組織間的沖突看得理所必然,夸大組織內部沖突的激烈程度。君不見國美董事會投票大戰一結束,雙方立刻發表聲明表示繼續合作。這并非只是場面話,只要雙方不分家,同一企業內部的矛盾永遠小于企業間的競爭關系。
第二種是回避,沖突雙方暫時撂置矛盾,共同對敵。在影片里,從狄仁杰重新穿上官服起,他就和武則天形成了這種關系。武則天從大局起見起用狄仁杰,而狄仁杰從天下蒼生的角度暫時接受了武則天的統治。
第三種是妥協,雙方各讓一步,在影片里,隨著破案過程的深入,狄仁杰團隊里的四個人做了越來越多的妥協。
第四種是順應,一方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滿足對方。在影片里,靜兒成為順應的典型。她開始為武則天,后來為狄仁杰犧牲自己的利益。在現實中,一個犧牲者往往是小團隊的粘合劑。他們的個人犧牲給其他人造成精神壓力,讓他們放棄自己的部分利益尋求妥協。
第五種是統合,雙方都愿意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滿足對方。組織成員間達到高度融合。影片結尾處,狄仁杰和武則天之間在危難中最終形成了統合關系。據說這部電影還會拍續集,相信在續集里,他們最終會發展到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那種關系:狄仁杰成為武周王朝的首輔,武則天的“國老”。
電影《通天帝國》一邊講述破案過程,一邊講述小團隊里幾個人之間相互解決內部沖突。電影留給我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是,沒有凝固的人際關系,我們應該把握改善同事關系的主動權。{page_break}
(四)
在職場上,最怕組織內部斗爭的往往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初來乍到,在組織里不掌握資源,又缺乏斗爭經驗。一旦發生內部沖突往往是受害者,處在被擺布的下風。一些年輕朋友跳槽的首因就是“單位里麻煩事太多”,希望應聘到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機構,然而總會事與愿違。
筆者并非提倡窩里斗,只是希望大家用平常心來看待它。儒家將人生目標定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序亂不得。大凡歷史上的成功人士,都能夠有效地擺平自己團隊內部的問題,它甚至是衡量個人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職場中應對內爭,首先要有平常心,意識到社會的利益元素是個人,所以組織內爭不可免,不要反感它,或者逃避它。內斗肯定會帶來精神壓力,我們需要把壓力變成動力。
其次,永遠把業務能力放在第一位。不管什么樣的內斗,業務能力強的人總會有優勢?,F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意味著萬金油逐漸不吃香,專業能力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有專業能力,在組織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再次,從團隊利益的角度去分析沖突。每次發生組織內沖突,你都要先找出雙方的哪些作法更有利于團隊利益。沖突雙方不會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需要你獨立進行分析。不管什么沖突,你所選擇的看法和做法能為團隊帶來更大利益,你就有了籌碼。一兩次可能不顯眼,但如果你十有八九總是站在正確一方,你就在整個團隊里獲得了威信。
最后,慎重對待正式組織里的非正式團體,也就是通過個人感情維系的小幫派。人都有親疏遠近,無法等距離地對待任何人。但在正式組織產生內斗時,盡量避免從非正式團隊出發作決策。如果拉幫結派,意味著你在任何事上都要支持本幫派的決定。然而這些決定不會每次都對你有利。在這個時候,幫派關系就成為你的包袱。
而一個在組織里無幫無派,同時卻有過硬業務能力的人,比如《通天帝國》里的狄仁杰,最終會成為各方延攬的對象。
沒有沖突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它們的解決,進而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真正的人才必須學會應對內部沖突,在沖突中獲益,在沖突中成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