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下企業如何管理財務
自2009年以來,中國面臨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2010年通脹率實際超過了5%,而預計2011年通脹率不低于4%。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管理有哪些影響?企業該如何應對?
問:自2009年以來,中國面臨著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2010年通脹率實際超過了5%,而預計2011年通脹率不低于4%。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管理有哪些影響?企業該如何應對?
答:通貨膨脹是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的現象。在實際中,一般無法直接計算出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地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基本上是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一般5%>CPI>3%時,說明出現了通貨膨脹,而當CPI>5%時,說明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因此2010年中國屬較嚴重的通貨膨脹,企業和百姓普遍覺得物價在明顯地上漲。
就企業財務管理而言,在通貨膨脹時期,市場物價水平上漲,庫存產品可以按照較高價格出售,這樣企業的名義利潤增加。但對于需大量依賴原材料的企業來說,原材料價格上升或進口原材料價格因通脹而大幅上漲,由于價格傳導的滯后性,自己產品漲價較慢,所以會減少企業利潤。因此,通貨膨脹會對這類企業股價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由于通貨膨脹造成實際債務的縮水,對于高負債的企業較為有利。
企業財務管理包括融資管理、投資管理、運營資金管理等,當通貨膨脹出現時,會給上述每個環節帶來一系列影響。那么,企業應當如何應對呢:
1.對企業融資的影響及對策。通脹之下,大多數企業會面臨資金不足和由于利率上調導致融資成本較高的境況,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發行債券時應采取浮動利率。一般而言,發行債券利率應在發行年限內保持固定,但在通貨膨脹期內,這會使投資者債券利率很低,甚至為負,因此此時如果還采取固定利率,會很難吸引到投資者。若采取浮動利率,隨著物價的變化而變化,使投資者不至于損失過大,可以促使投資者購買債券,完成融資(例如,在嚴重通脹下,債券利率在大于5%時,才對投資者有吸引力,而當通脹率受到控制后,還可將債券利率相應調低)。
(2)股票融資采取高股利政策。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時期有價證券價格普遍下降,投資者對股票興趣不高。使用較高股利政策的股票融資,相對容易喚起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
(3)改變自有資金及負債資金結構。通脹發生時,利率雖然較高,但總是滯后于物價的上漲,導致實際利率下降,甚至為負利率,因此企業若采用銀行借款較為有利。企業可以通過提高負債比例,擴大財務杠桿作用(例如,在通脹率超過5%時,短期利率為3%,則實際利率為-2%)。
2.對企業投資管理的影響及對策。通脹發生時,企業需對投資非常謹慎,從財務管理上有如下兩種對策:
(1)認證、分析經濟周期,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經濟周期包括復蘇、高漲、繁榮及蕭條四個階段。例如,在復蘇期內,一般以鋼材、水泥為代表的生產資料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而繁榮期內,高檔生產資料的價格持續上漲,超過了普通生產資料的上漲速度;如處在復蘇期,可以考慮對生產資料類項目進行投資,而在繁榮期內,則應考慮高檔消費資料類的項目。
(2)改進折舊方法。企業可以在財務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縮短折舊期限,加速折舊,遏制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由于折舊不隨通貨膨脹變化,較晚發生的折舊可以提供稅收屏蔽的效應,克服通貨膨脹的影響,增加項目投資的凈現值(例如,將原有辦公設備的折舊期從10年調整為5年,這樣調整后的辦公設備折舊費為原有的2倍,在嚴重通脹發生時,可以降低稅收)。
3.對企業運營資金管理的影響及對策。通貨膨脹必然提高企業資金使用的成本,因此企業需節約運營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對貨幣性資金管理,采用凈債務法。通脹發生時,特別是當通脹率高于利率的時候,持有貨幣性資金會由于購買力下降而遭受損失;相反,貨幣性負債反而因購買力下降而獲利,會超過從貨幣性資產購買力下降而遭受的損失,這樣就可以得到購買力凈收益。例如,當通脹率為5%時,銀行利率為3%,若手中有10萬元,將因通脹而導致實際購買力減少了2,000元;若10萬元為企業負債,由于物價上漲,則僅需出售較以往更少的產品即可償還這10萬元的債務。
(2)對實物性資金,采用超額儲備法。所謂實物性資金,包括原材料及產品庫存。增加存貨,可保證企業生產、銷售的需要,實現均衡生產,防止意外發生,但也會增加儲備成本。物價上升時,利率上調,不僅要承擔銀根縮緊帶來的經濟減緩,而且還會因為可能上升的利率使資金成本大大提高。所以,資金在變動,貨幣資金的持有量會相應減少,這時購置實物性資產是一種很好的規避方法。通貨膨脹帶來的實物性資產價格上漲,會遠高于利率的上升速度,所以購置實物性資產不僅能夠保值,還能夠增值,可以很好地抵御通脹帶來的風險。例如,在發生通脹初期(3%),若企業購置10萬元原材料,在發生嚴重通脹后(5%),之前所購置的原材料從賬面價值來看將升值2,000元。
問:近年來,伴隨著諾亞財富在美國紐約證交所成功上市,“第三方理財”這一原本陌生的名詞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三方理財”?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發展又面臨著哪些機遇和威脅?
答:一般認為,第三方理財是指那些獨立的理財機構,它們不代表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能夠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及財產需求,為客戶量身制定財務規劃,提供綜合合理的理財服務。從世界范圍來看,美國是開展第三方理財最為成功的地區,其獨立第三方理財機構擁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相對于美國等歐美國家,亞洲的第三方理財市場還處于起步的階段。香港、臺灣地區也是最近十年才開始出現第三方理財機構。中國大陸在第這方面起步更晚。總體上講,第三方理財在中國尚屬于一個全新的產業。
第三方理財機構的興起,主要得益于其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主要優勢:
(1)全方位的理財服務。目前,中國理財市場主要集中于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手中。由于中國金融采取分業經營的方式管理,對不同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產品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很難向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例如,《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第十八、十九條分別明確規定了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相關證券基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份和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只能通過私人銀行業務進行上述投資。而事實上,私人銀行一般要求800~1,000萬的最低資產管理額,一般顧客很難達到這一要求。而第三方理財機構則可整合各類金融產品,通過一個大而全的產品平臺為顧客提供全方位的理財規劃及服務。
(2)完全忠于顧客利益,提供定制化的財務規劃。目前,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金融產品的售賣,因此它們更多的是推薦本金融機構所開發的產品,而且為完成業績指標,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也在所難免。因此,依托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部門,在進行產品推介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客觀與公正,也很難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相反,第三方理財機構由于不受此方面的影響,可以站在獨立的角度,客觀地分析客戶自身的狀況,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總體的理財戰略與方案,幫助客戶建立一個切實可行、量身定做的執行方案,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
雖然相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第三方理財擁有明顯的優勢,但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它們同樣面臨兩方面的主要問題:
(1)政策環境上的真空。目前,中國大陸尚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及法規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監管。有新聞報道稱,目前中國大陸境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達萬家以上。監管的缺失,導致第三方理財機構良莠不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顧客對這些機構信任不足。而未來相關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也必然會對它們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是第三方理財機構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2)盈利模式導致缺乏公信力。從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收入來看,最主要有收取會員費或咨詢費、代銷金融產品收取上游部門銷售傭金這兩種形式。由于第三方理財在中國尚處于萌芽階段,因此社會認知程度不高。同時,中國的消費者對會員費等收費形式表現出一定的排斥心理。正如諾亞財富的研究部總經理陳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第三方理財在中國還處于比較混濁的狀態。諾亞作為國內最大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之一,儲備了相當多的人才,但依然覺得沒有能力做到向客戶收取咨詢費。”因此,在目前中國境內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主要收入是來自銷售上游部門金融產品而賺取的傭金。這就直接導致客戶對第三方理財機構是否能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表示懷疑。
此外,營業網點不足,缺乏渠道及客戶資源,也是制約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