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示弱:職場生存的保護色
示弱是人類生存的方式
當我們?nèi)コ鱿搲瘯r,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不少主講嘉賓除擁有很多令人艷羨的經(jīng)歷外,還口齒伶俐,思維敏捷,介紹的知識非常有用,在聽得時候如癡如醉;也在電視屏幕上發(fā)現(xiàn)不少知名企業(yè)家侃侃而談,沒有絲毫緊張感,而且講的非常有道理。如在央視創(chuàng)業(yè)欄目中的柳傳志、在哈佛大學講壇演講的張瑞敏等,片言只語均引人深思,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難道他們天生都是這樣的嗎?從各種記錄他們的文字中,如果細讀可發(fā)現(xiàn),與正常人一樣,他們今天的片言只語均是建立在迂回曲折的地基上,今天的片言或只語均是對過去一個事件的總結(jié),或是對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詮釋;為了打造今天的“聯(lián)想”商業(yè)帝國,柳傳志幾度復出,為了國際“海爾”,在改革開放初期砸冰箱,張瑞敏帶眾揮鍬。
商海中、職場上,不僅遍布荊棘,而且迷霧重重,誰也不能說自己的眼睛最亮,誰也不能說自己的拳頭最有力,我們在屏幕上時??吹竭@樣的鏡頭:一個身板單薄的男人卻打敗了貌似體格異常強大的男人,這是為什么呢?中國有句武術語言“四兩撥千金”,筆者認為,這里包含著做什么都需有技巧的哲理,技巧能讓人的思路拓寬,技巧可使遇柳暗的人花明又一村,技巧可使處于劣勢的人經(jīng)過時間的洗涮而上升為處于明顯優(yōu)勢,技巧可使一目了然的棋局變得布滿煙霧令人暈頭轉(zhuǎn)向。
光有力量還不行,還要有智慧,智慧產(chǎn)生技巧,從一定程度上來論,技巧可以說是一種見識、一種手法、一種藝術、一種謀劃,心理上若一味追求平坦大道,就一定會受挫折,若沒有處理技巧,亦會因剛而折。
在自然界中,老虎以動物之王著稱,在草原上,老虎以強健的體格和驚人的速度,令其他動物心驚膽戰(zhàn),根本不是老虎的對手,也有的動物見到老虎,干脆躺在地上一動不動,等著老虎來吃,動物可以這樣,但人不能這樣。
人類雖也像自然界中所揭示的現(xiàn)象一樣,固然有強弱之分,但人是有智慧的,智慧產(chǎn)生見識,見識產(chǎn)生果斷,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人生體會,可以在商場和職場,獲得生存的機會,從而搏出一番天地。
人雖然不能改變自己的“強”或“弱”,但卻可以通示強或示弱的方式來使自己處于有利位置。
在職場上行走,應知道行走法則,即遇強示弱、遇弱示強。你可能要問“什么是遇強示弱呢?”
筆者認為,遇強示弱的意思是,當你遇到比你強的人時,不要一味只顧忌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而硬碰硬,雖然有可能將對方擊倒,但你最終也一定會受傷,為什么不嘗試示弱呢?這樣可以化解對方的戒心;從這個出發(fā)點,我們不難得知,在強者面前示弱是生存的一種方式,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可以化困難于無形。
實際工作或生活中,也有一些強者專門欺負弱者,即恃強凌弱,因此,示弱也足以讓對方摸不清你的虛實,降低了對方攻擊的有效性,一旦攻擊失效,對方將有可能收手,從而弱者也獲得了生存之間,至于,弱者反擊與否,要慎重,要視情況而定,因為反擊不是目的,生存才是目的。
既然通過示弱,可以獲得生存的空間,是不是總是以弱示人呢?當然不是,因為遇弱則需示強,不然給弱者就帶來了攻擊的機會了,因為人們通常是尋找機會證明自己是一個強者,你若是遇弱者也示弱,則正好引來對方的無情攻擊,造成自己不必要的損失,示強則可以讓對讓對方知難而退;這里的示強不是侵略性的,而是防御性的,不然,你若判斷失誤,遇到一個“遇強示弱”高手,你將一敗涂地。{page_break}
因此,在職場上,示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表現(xiàn)形式,示弱不是妥協(xié),而是一種解決自己生存的有效方式;在職場上,有些示弱的表現(xiàn)確實是值得借鑒的。
示弱須為職場增色
以下示弱的表現(xiàn),可恰恰為弱的一方不僅加分而且增色不少,因為知錯就改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為了面子而不要里子的例子枚不勝舉,以下三個方面都是對現(xiàn)實工作過程中的案例高度濃縮加以提煉而成。
一、當遇到確實不知事實真相時,需要示弱
人沒有萬能的,知識面越寬,未知面就越多。在職場上,天天面對著同事,不是發(fā)郵件就是開會,這時候,就需要倍加精神,因為,如果你為你的“不知”而作有力辯解,就輸?shù)煤軕K,自己也一定會保不住“面子”。
比如說,在開會時,參加的有工程部、生產(chǎn)部、物料部、人力資源部、模具部等部門,正好討論到員工數(shù)量是否能滿足目前生產(chǎn)和工程時,需要人力資源部門的意見時,你作為人力資部經(jīng)理應如何應對呢?如果你不了解整個產(chǎn)品的工藝流程,不明白模具部的工位等,你很難給出你的意見,這時你若為著面子,講出一個數(shù)字,其他與會者一定會追問,為什么是這樣一個數(shù)字呢?你只有在吱吱唔唔中保持沉默下去。
其實也很簡單,遇到這種情況,就介紹一下目前各部門人力資源狀況,然后話鋒一轉(zhuǎn),但由于自己對工藝流程、生產(chǎn)安排及訂單具體情況了解不到位,就不發(fā)表意見了,希望聽聽各位的意見,一定為各部門做好支持,這樣,你不但沒有失面子而且還掙足了面子。
在不知時,切忌一定不要裝懂,否則,為面子或虛榮買單的只有你自己。
二、當遇到做錯事情時,需要示弱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們常常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但在職場上,如果能夠勇于承認錯誤將會贏得不少掌聲。
張英是馬達部的生產(chǎn)主管,原則性很強,個性也很強。有一次,部門要做67R產(chǎn)品夾具,已寫了《工作協(xié)助單》,交給工程部10天了,還未見到做好的夾具,便氣沖沖地找到工程主管,在寫字樓大發(fā)雷霆,公開指責工程部主管不作為,我部門要求7日內(nèi)做好,你都答應的了,有什么困難都不說,因為夾具不到位造成的后果你負責。工程主管沒有作任何辯解,只說,你回去了解一下實際情況吧。
在怒火中,張英回到了辦公室,找部屬了解后發(fā)現(xiàn),67R夾具在3天前工程部已交付使用,今天早會上,王工提出的問題是,希望張英與工程部協(xié)調(diào)一下,98RL夾具需要工程部加快進度。
張英了解清楚后,是自己沒有了解清楚,在寫字樓對工程部主管大發(fā)雷霆是不對的,而且也影響了其它同事工作。于是立即到了工程部主管的辦公室向其道歉,并找到人力資源部要求接受處罰。
張英的工作方式雖可圈可點,但筆者認為,張英在知錯時,就能立改,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不是打個電話而已,而是又到寫字樓守著眾人道歉,同時又主動要求接受公司的處罰。經(jīng)過此事,張英一定會獲益良多,而且不少同事也一定會欣賞他的做法。 {page_break}
三、當遇實力強過自己的對手時,需要示弱
為了完成工作目標,通常會設置不同的崗位,有高有低,對話是有層次的,在現(xiàn)實中,雖然職位在一個層次,但由于任職者的能力不同,也會導致對話的層次出現(xiàn)問題,即雖然職位相同,但對于能力不在一個水平的人,強者是不屑與之對話的。
在職場上,當遇到比自己強的對手時,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會引起對方的強烈駁斥。當然,也不能因為自己弱就不表達意見了,而是在表達意見前要先做足功夫,如資料的收集、你究竟要說什么?觀點的提煉等。
遇到強的對手時,等對方講完,若自己認為對方的觀點確有不足時,便可說:“剛才***的觀點很好,則才**談到的(1)。。。(2)。。。(3)。。。我都很贊同。只不過,我希望談談個人觀點,若有不對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相信這樣,對方也無話可說。
有技巧示弱方為本色
在運用以退為進時,退是一種姿態(tài),退是一種交換,退是一種學問。在運用示弱這一生存工具時,在現(xiàn)實工作中,是需要技巧的,有些什么技巧呢?筆者嘗試作如下分析。
一、征求意見旨為更好工作
在工作過程中,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提案或建議被采納,然而現(xiàn)實卻不是這樣,比如,你有一項提案,認為非常是時機,便提交上了去,卻沒得到積極回應,這是何因呢?可能是此提案已經(jīng)向他人進行征詢意見或建議了,大家對你的提案有不少不同觀點,因此,不僅對你的工作能力會產(chǎn)生質(zhì)疑,而且你的提案有可能夭折了,再提交就很困難了,但如果這樣處理呢?你將提案不是正式提交而是向周圍的同事進行征求意見或建議,然后對合理的建議或意見進行采納并整合到提案中,這樣取得的效果一定是不同的。
二、 承認錯誤旨為更好前進
某公司每月發(fā)放工資的時間是15日前,可是2011年3月的工資到了4月18日還未發(fā)放,員工已開始議論了,什么聲音都有,“是不是公司沒錢發(fā)工資了?”“我還沒交房租呢?房東都催了。”“我還要為女兒買奶粉呢?”
一開始,公司沒有引起重視,4月19日早上一上班,裝配一車間300多名員工坐在車間里不做事了,要求公司給一個說法,員工的要求是合理的,是什么原因至今未發(fā)工資?人力資源部去解釋,員工不接受,最后公司董事長親自道歉才劃了句話。
筆者認為,此案例的關鍵點之一,在于對每月15日前發(fā)放員工工資是如何理解的,每月15日前發(fā)放員工工資是寫進勞動合同的,有法律效力,是與全體員工的一個約定,超過15日還未發(fā)員工工資,這是欠員工所得,難道不應道歉嗎?話說回來,如果人力資源部或財務部若發(fā)現(xiàn)15日發(fā)不了工資,就一定要在15日前寫一個遲發(fā)工資通知,寫清楚出遲發(fā)的原因,并請求員工諒解,同時說明發(fā)放的具體日期,并通報部門主管,請他們做好員工的工作。
只要能說明白,員工會理解公司的,這個案例最關鍵的是剝奪了員工的知情權,因此,筆者認為,承認錯誤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