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連鎖業探索商業新模式
OnlineToOffline,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美國。如今,這一概念非常廣泛,只要產業鏈中既可涉及到線上,又可涉及到線下,就可通稱為O2O。據統計,2011年中國O2O市場規模為562.3億元,2012年達到986.8億元,增長率為75.5%。
近日,一場主題為“共生共榮與顛覆自我”的中國時尚連鎖業O2O創新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12場主題演講與一場圓桌對話讓人們從各個角度了解了O2O背后的商業模式變革,以及未來需努力的方向。本次論壇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佐上中國時尚文化集團協辦,佐上國際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在本次論壇上,題為《應時化勢之商業模式變革》的主題演講中,北京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商學院院長朱光好分析了實體零售演變的歷程。“共生共榮商業生態的建立是當務之急。”朱光好認為,只有在合作中競爭,電商與傳統商業才能共話未來。實體店的核心能力是服務與消費體驗,電商的核心能力是價格與便利,雙方應優勢互補,共生共榮。而移動互聯技術的出現與普及,讓這一合作更有現實意義。其本質是價值鏈的分割、功能分化、各自強化核心能力,方能共同創造價值。這便是O2O的精髓所在。
朱光好認為,傳統電子商務將交易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威脅實體店的核心利益;O2O則強調線上線下合作,非零和博弈,共同促進交易實現,是建設性力量。“各商業模式競爭的本質是吸引人流的能力,這是交易的基礎。在向下一代商業的進化過程中,實體零售商必須結合新技術帶來的便捷性和實體店無與倫比的顧客體驗才能立于不敗。”朱光好說。
亞藍渥克商業生活研究所執行長鄭瑋慶表示,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消費模式,O2O則能將線上與線下有效融合,實現倉庫融合、門店融合、服務方式的融合。
一些O2O平臺的建立將達到線下商家、消費者與O2O平臺自身實現三方共贏。它降低了線下商家對店鋪地理位置的依賴,減少了租金方面的支出,使其能夠持續深入地進行“客情維護”,進而進行精準營銷。而消費者則能及時收到O2O平臺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商家折扣信息,能夠快捷篩選并訂購適宜的商品或服務,且價格實惠。O2O平臺本身因為帶來了大規模高黏度的消費者,進而能爭取到更多的商家資源。本地化程度較高的垂直網站借助O2O模式,還能為商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正如海通創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表示,O2O未來將成為標配,不會是核心競爭力。到那時,實體渠道、終端店鋪將變得不一樣。“未來10年,零售主渠道依然是終端店鋪,終端店鋪的功能和價值還會被賦予新的意義。未來還會有大量的終端店鋪被消滅。什么樣的終端店鋪才能保留或者說什么樣的終端店鋪才有價值被保留?這將是留給未來的最大課題。”佐上時尚文化創意集團董事長唐建璽認為,未來終端店鋪的趨勢是隨著消費方式的改變而轉變。未來消費者將由消費結果導向逐漸向消費過程體驗導向轉變,這樣一來,價格不再是終端店鋪的利器,店鋪的位置和連鎖店鋪的覆蓋率也將不再那么重要,好的店鋪設計將是未來終端店鋪升級的必要一環。“好的店鋪設計將成為消費者體驗真實品牌的第一步,這與消費者在網絡上了解的品牌不一樣。良好設計感的店鋪是一個品牌信息、商品信息、企業文化信息的整合體,給人印象深刻又促進商品銷售。”唐建璽說。
未來電商與實體店如何發展
商業模式的變革速度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未來十年,電商與實體店將會如何發展?
中國電子商會秘書長彭李輝建議,企業應做好移動APP,建立自己的線上互動社區,了解消費者需求。另外,應做好V2V,即價值交換。以價值交換集中所關聯的資源,包括客戶的、消費者的參與性,真正實現O2O,形成一個閉環。未來十年,傳統企業和電商將不再有明顯的界限,傳統企業也上線,純粹的電商企業也會到實體的體系中去。鄭瑋慶則分享了四個“重要”:第一是藝術、自然、文化對品牌通路的鋪墊和包裝是至關重要的;第二是因為合作和分享可以帶來成功,在社會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下,未來懂得做資源整合的企業才能成功;第三,跨界是未來很重要的一點;第四就是O2O。“未來十年,數據分析這個工具會變得更加重要。”CRM戰略專家黃炎裔認為,即使很多企業家不尊重數據分析,只相信自己的直覺判斷力,但直覺判斷力其實也是源自其過去的經驗,是他自身對經驗作出數據分析的一個結果。所以未來會涌現很多數據分析工具,很多企業戰術層面的營銷決策都可以從數據分析中找到正確答案。企業管理領域會出現更多的通才。也就是說,一個做快消品的和一個做服裝、做時尚零售或是做汽車的職業經理人需要的基本素質很可能是相同的,因為數據營銷工具能在戰術層面給他很多支持,而企業家所需要的很多是戰略層面的決策和膽量,這將是未來數據營銷對企業營銷所帶來的深刻變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