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友人:大陸展覽都很“高”很“硬”
近日,MEET TAIWAN記者會的開場彌漫著文藝的味道。一個小小的聚光舞臺上,兩名白衣少女伴著舒緩的音樂,在如花樣年華般的“初見”背景板前翩翩起舞,優雅、動情地表現著一種情調、一種“相見”。
在如此溫情、別致的開場后,臺灣會展業界相關機構的高層介紹了臺灣會展領航計劃,以新版主視覺“初見”作為整體形象概念,搭配“相見”(代表展覽)、“聽見”(代表會議)、“遇見”(代表企業會議暨獎勵旅游)等延伸視覺,強化臺灣會展產業品牌知名度及辨識度。
以這種特別的方式舉辦行業會議,給在會展業挖掘了10余年行業新聞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下來的兩天行程中,我們的國際行業媒體團也切身體驗到了臺灣會獎的種種“好看”、“好吃”和“好玩”。參觀臺北松山文創園的當天,恰逢金馬獎50年風華展,金馬獎為半世紀的華語電影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紀錄,自然也引起了參觀者的共鳴——無論這些參觀者來自何方,處在哪個年齡段。而文創園內一些工作室里展出的創意海報,更讓人眼前一亮——原來,以漢字、民族符號為元素的設計可以如此生動,貼切而充滿靈性。
隨后,我們又去參觀了已處在運營階段的高雄國際會議中心和(當時)即將建成投入使用的高雄展覽館。相比大陸城市動輒10余萬平方米的場館,這兩處規模都不算大,分別委托給兩家專業會展公司運營,并每年收取運營公司的費用,這對運營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恰恰證明了他們敢于承接新的展覽場館的自信。這種運營模式在大陸通常是倒過來的,即展館物業方給運營公司費用,請他們來幫助銷售和運營。
那次臺灣的行程雖然緊張,但在并不生硬的工作行程中,卻安排了互動性很強的“吃”和“玩”。名義上是品嘗臺北一家老字號餐館的包子,實則是由餐館的面點師傅教大家包包子。幾位來自德國、法國的外國同行對著包子皮和餡料迷茫了好一陣子,才在面點師傅的示范下小心地一試身手。雖然作品過于“抽象”,但也被送上了廚房的蒸籠,十幾分鐘后上桌,大家對各自的“作品”開心點評、拍照,最后各自“消滅”掉自己的“作品”。
聞名的高雄美濃手工藝,尤以油紙傘聞名。看到行程中的這一項活動,我在向往之余還有些許擔心——不會是安排的一次購物體驗吧?到了制傘坊發現,老板已給每個人準備好了DIY描畫小傘的材料,簡單參觀后,大家便在制傘技師的示范下,在小傘上畫底色、上花、涂油……我們在說笑中完成整個過程,輕松地拿著自己的“作品”在院子里顯擺。老板并沒有向大家推銷他們可供出售的工藝油紙傘,倒是我和其他幾個手工迷主動挑了幾把傘買走。
而兩天的考察活動是在高雄港的一條游船上結束的。高雄會展管理機構的負責人在船上介紹了當地的會展情況,雖然這完全屬于工作內容,但在夜游的船上一邊喝茶、吃自助餐,一邊和初次見面的人談工作,彼此都沒有距離感,整個過程顯得輕松、暢快。一直陪同我們的俞臻告訴我,之所以在兩天內安排了這么豐富的考察、旅游和體驗活動,就是想通過我們告訴各國的業界人士:來臺灣辦會獎活動,是可以這樣的!
這樣是什么樣?細致而不失高度,文藝而顧及生意,有品位又不失親和力,能讓人在互動中積極參與,整個過程輕松而嚴謹。
“我感覺大陸的展覽都很‘高’、很‘硬’。”一位臺灣朋友最近在和我一起參觀了一個展覽后說。她并非會展業界人士,看到當年大陸在臺灣辦的旅游展,第一天開幕式只接待兩岸旅游管理機構的領導,沒有向公眾和行業開放。大陸各參展省區對這天格外重視,把所帶的宣傳資料大多都送給了參觀的領導。可是沒想到第二天開放時,旅行社、公眾等大批涌進展館,來洽談的人絡繹不絕,資料不夠了,訂單接到手軟。
“臺灣的展會都辦得很有吸引力,向公眾開放時效果特別好,而不像大陸的一些展覽,第一天開幕熱鬧,第二天人少,第三天沒人。”對這位臺灣朋友的“批評”,我完全接受,也想認真地和臺灣同行學一學,如何能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以會展人共有的創意和細膩,把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高大上”展會辦得像MEET TAIWAN那樣精靈般可親、可近、可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