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前移打造法律服務前沿陣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市司法局將以創新構建珠江-西江經濟帶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抓手,前移服務職能,在法律服務、法制宣傳、安置幫教等六個方面,打造司法行政的前沿陣地,有效維護社會穩定。
前移普法依法治理職能,打造“普法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全市要前移司法行政普法依法治理的職能,重點抓好“一個核心、三項重點工作”。“一個核心”,即:大力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三項重點工作”,一是抓好“法律六進”工作,組織普法工作隊伍,深入機關、鄉村、社區、學校、企業和單位,針對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人員和農民、流動人員等不同普法重點對象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二是抓好建設“法治梧州”工作,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推進“依法行政示范單位”、“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三是抓好“六五”普法迎檢驗收工作,要按照“六五”普法考核實施方案,做好迎檢工作,同時,對開展普法工作情況開展自查、抽查和督查,確保“六五”普法驗收工作取得好成績。
前移矛盾調解職能,打造“和諧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全市司法行政系統要實行“創新管理”、“鞏固陣地”、“提高待遇”三舉措,把調解工作前移到矛盾糾紛的多發、高發的時間點、發生地,加大調處力度,發揮好調處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創新管理,即創新、完善全市、縣(市、區)8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鞏固陣地,即對全市鄉鎮(街道)、村居(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檢查驗收,切實做到鄉鎮(街道)、村居(社區)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達100%;按照“五有”和“六統一”的要求,全面開展人民調解組織、調解員隊伍和工作機制規范化建設,夯實人民調解工作基礎,筑牢維護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前移法律服務職能,打造“法治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了要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充分發揮律師、公證員隊伍擁有法律專業、誠信的職業品行、自律的道德操守的優勢,利用好三個“切入點”,打造好法律服務前沿陣地,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服務。一是以服務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為切入點,加快構建覆蓋全市的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一平臺、六中心”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建設,爭取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設好機關單位、社區村屯、企業工廠的普遍的法律顧問制,把園區司法所升格為園區司法分局,強化職能、充實人員,延伸服務范圍,更好地為園區企業服務。二是以服務民生為切入點,繼續開展“6+2”為民惠民活動,組織司法行政干部、律師、公證員等,深入責任片區、幫扶點、“一站式”溫馨之家、公共法律服務站點,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公證、調解、幫教等法律服務。三是以維護社會穩定為切入點,組織律師參加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和縣(市、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充分發揮律師在引導群眾依法維權、息訴止爭、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積極作用。
前移法律援助職能,打造“愛心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近期,市司法局在全市66個司法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2個律師事務所設立法律援助受理點,梧州監獄、看守所、梧州學院、勞動仲裁機構和交警部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室)。全市司法行政系統要利用好這些站點,整合司法行政隊伍、律師、教師、學生志愿者、警察力量,開展法律援助“綠色通道”活動,加強對接,方便群眾提交法律援助申請,更好地為農民工、困難群眾、殘疾人員、婦女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快捷、優質的法律服務。
前移社區矯正職能,打造“平安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全市司法行政系統要以開展“社區矯正質量提升年”活動為契機,通過“四提升”,打造平安陣地。一是提升隊伍建設質量,要在配齊配強社區矯正管理2~3名專職人員、1~2名協管員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培訓教育、年度考核、績效管理、督查倒查的工作機制,提升隊伍的綜合素質。二是提升銜接工作質量,加強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的銜接協作,發揮縣(市、區)司法局掛職的監獄警察的作用。協調好政法幾家職能部門,組織開展兩次全市社區監外服刑人員執法檢查工作。三是提升監督管理質量,利用“司法e通”的科技手段,加強gps定位管控,定期開展道德、法制、時事政治教育和義務勞動,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守法意識;抓好分類管理,建立動態信息排查研判和應急處置機制,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下,低于自治區控制標準。
前移公證職能,打造“誠信陣地”。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業,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全市公證機構要結合本市實際,抓住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機會,積極介入教育、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住房、文化體育、殘疾人特殊服務等各個領域,為推進民生工程建設,維護和實現各項民生權益提供優質高效的公證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