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話語與群眾話語的分離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加強政務公開、做好政務輿情回應日益成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重大突發事件中,政府在信息公開和發布方面總是遭遇困局,這一方面與突發事件本身因素復雜、變化迅速有關;另一方面,與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發布機制也不無關系。國辦在印發的《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中也指出,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工作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從政府工作機制上來看,目前在輿情回應和信息發布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五個分離”,即科層管理機制與互聯網扁平化思維的分離、宣傳部門職責與職能部門職責的分離、公文話語與群眾話語的分離、信息發布內外渠道的分離,以及常態管理與應急處置的分離。
本文解析第三個“分離”:公文話語與群眾話語的分離。
與公眾打交道,接受媒體采訪,“說話”是任何輿情回應回避不了的,也是很多領導干部的“家常便飯”。然而,一些機關部門、政府官員面對“鏡頭”和“麥克風”,不敢說實話、不愿說大白話和有感情的話。一些信息發布的公文也是充斥著官話套話,被網民調侃為“漂亮的空話”、“說了等于沒說的話”。2014年12月15日零時20分左右,河南新鄉長垣縣蒲東街道皇冠KTV發生火災,火災于1時05分撲滅,造成35人受傷,有11人經搶救無效死亡。災情十分嚴重,讓人心痛不已,引發全國關注。
在當地政府網站上,有兩則關于火災的信息發布。第一篇為《我縣一家KTV發生火災》,全文只有126個漢字,其中講述當地縣領導如何高度重視、親自到現場指揮內容的文字數量,占到了74個。第二篇為《我縣全力做好皇冠KTV火災事故處置工作》,這篇通告共有9行文字,其中有8行內容是講當地縣領導如何處置火災事故的,其中有4行是當地縣領導的講話要點。相關通報激怒了網民,經媒體報道后幾小時,便有上萬條跟帖評論強烈抨擊,輿論調侃稱“這到底是事故通報,還是自我表白”?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很多災難性事故的官方通稿中,“領導高度重視”幾乎成為“標配”。有媒體將這樣的官方通報總結為“三段式”:第一段,簡要點出何時發生何事;第二段,事故發生后,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如何重視;第三段,在“領導高度重視”下,如何查明事實、處置事故,事件進展如何。絕大多數的官方通報,均按照這一格式進行撰寫和發布。然而,這種突出“領導重視”的信息發布千篇一律,刻板、空泛、文件化、流水化,忽略了公眾的感受和知情需要,群眾自然不愿意接受。
當下危機傳播正面臨的“社交化”的趨勢和挑戰,社交媒體成為輿情策源地和傳播主陣地,也成為各國政府與公眾爭奪話語主導權的“角力場”。社交媒體的受眾以青年群體為主,他們思維活躍、不喜套路、抵觸官本位、拒絕威權主義,清華大學史安斌教授曾提出,要關注危機傳播中的“受眾向度”問題,自然包括關注受眾的話語喜好。
如果說信息何時發布是把握時機的問題,那么,怎樣發布就是考慮效果的問題。所謂“時效”,既要及時,也要有效。突發輿情中,“官方說法”是落實民眾知情權的保障,如何能贏得民眾信任,不僅在于內容和信源,還在于語氣和文風,而公文話語與民眾話語的分離,正倒逼“官方發布”話語體系的轉換。
語言背后是感情,是思想。“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相比官話空話套話,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溫暖鮮活、有干貨的清新文風,在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博@月球玉兔車的走紅。可見,不管是以權威聲音來處置危機輿情,還是以議程設置進行輿論引導,信息發布中都要體現人文關懷,讓文字和數據透出一種溫度,這樣的交流才會無隔閡,有效果,長久持續。
信息發布的主體是人,其對象也是人,所以傳播應該是最具人性化的。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少一些官腔套話,多一些“網言網語”;少一些說教指令,多一些娓娓道來;少一些權力至上,多一些民生為本。這樣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加粉絲粘度。
其次,要打造專職的信息發布團隊,吸收更多年輕人參與,提高信息發布文本的“網感”。年輕人主導新媒體,熟悉新媒體話語方式,學習接受新事物能力強,能有效帶動官方發布話語風格的轉變。比如,著名的公安微博大V@江寧公安在線,負責其日常維護的博主王海丁,就是一個27歲、5年警齡的小伙子,其語言風格輕松活潑、幽默風趣,深受網民喜愛和信賴。
第三,避免時政信息“臉譜化”。解讀民生政策或涉及專業問題時,要注重輔以相應的圖解、圖示,簡明扼要地傳遞信息,讓“生澀硬冷”的政策法規變得“通俗易懂”。例如2015年,微信公眾號“上海發布”制作了《3分鐘動畫速讀“政府工作報告”》,以動畫視頻的形式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微信閱讀量突破12萬次;2016年,又策劃制作了“政府工作報告變成手機桌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H5,瀏覽量超過30萬次。由于上述內容表現方式新穎有趣,受眾愿意點開,愿意接受,愿意分享,自然能取得很好的傳播效果。
第四,注重與網民的日常互動,從回復、跟帖中讀懂民生訴求和監督意見。定期組織人力對信息發布的不同文本、案例、話語方式、傳播路徑和網民反應進行梳理研究,總結規律,作為日常工作的參考。此外,還可嘗試加強與市場化媒體的交流學習,開展新聞信息發布話語能力的專項培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