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以“中國芯”提升對外貿易格局
“原以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即“TPP”)已近在眼前需要急謀對策,沒想到年底的全球貿易圈里飛起‘黑天鵝’。”談起TPP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這樣對本報記者表示。不過,在她看來,雖然事情有所變化,但在發達國家推出再工業化、部分發展中國家人力成本更具競爭優勢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只有不斷提升質量,創造核心競爭力,弘揚工匠精神,才能在全球貿易中占據更大席位。
按照原計劃,TPP協議將于2018年生效,雖然其只有12個成員國,這些國家人口總和只有5億人,但協議一旦生效,這個朋友圈的體量將相當于全球經濟總量的40%,全球貿易總量的35%。體量大,“能量”也不小。“作為高級別的自由貿易區,TPP協議涉及面廣,如果協議生效,必將給全球貿易規則帶來深遠的影響。”蔡玲這樣表示。
而針對眼下特朗普宣稱“美國退出TPP協議”,蔡玲表示,一方面要看美國之后的動作,是完全退出,還是部分退出,并以此設定我們的對策。另一方面,中國應繼續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升級對外開放的格局。蔡玲表示,參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中有一部分也是TPP的成員國,我們仍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開放型經濟,特別是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制造業出口貿易。
據她介紹,中國制造業出口的重心逐漸由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紡織業、食品加工和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低技術類的行業逐漸轉移到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機械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等資本密集型、高技術類行業。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勞動密集型和低技術含量行業的出口占比仍較高。而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更明顯,因此,當前我們要發展對外貿易,就需要著力提升出口質量,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從制造大國發展為制造強國,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創新。”蔡玲稱。
由此,蔡玲建議,中國制造業發展需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要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現在出口的很多產品,皮是中國的,芯卻是國外的,因此要把技術創新作為擴大外貿的突破點。”蔡玲同時建議,要加大職業技術教育力度,這對穩步提升產品的質量標準也至關重要。
雖然中國的供給能力比較強,但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生產能力已經增加諸多復雜因素,產業鏈與金融圈的交織和融合偏差嚴重。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或者是不愿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佔中國出口比重已達60%。加之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中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外貿企業的國際貿易順差比重激增,這是中國產業行業布局問題的結果,低層次、低水平與低效率的傷害值得重視與改革。
中國雖然已躋身于世界貿易大國,但還遠不是貿易強國,根本原因在于產品質量競爭力不強,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國際知名度高的品牌。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出口的工業製成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佔比約62.9%。由于國外技術貿易壁壘不斷強化、發達國家制定苛刻的技術標準,中國許多產品的不合格率偏高,返工、返修、報廢等不良品損失過大,從而提高了產品成本,使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降低。特別是中國7月份進口下降5.7%,其惡化的程度超出預期。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