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傷后維權“繞圈圈”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建筑領域目前從業人員近4500萬人,其中3600萬人是農民工。建筑領域工傷案件頻發,受傷后維權難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筑領域農民工大多沒有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受傷后維權之路困難重重,很多農民工不得已選擇和老板“私了”。不愿“私了”的農民工則選擇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自身權益。但是,即便走法律程序,建筑工人也會面臨兩難境地。
“很多建筑工人由包工頭帶領,在各個工地從事勞動,而包工頭一般都掛靠某個勞務公司承包工程。這樣一來,勞務公司與建筑工人之間往往不形成直接的勞動關系?!北本┲抡\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時福茂對記者說,“正是由于包工頭的存在,導致建筑工人在發生工傷后維權程序混亂,而實踐中司法部門的裁判并不統一,致使工人維權耗時費力?!?/p>
2012年7月,28歲的河北籍農民工王彪在北京一工地干活時,被打磨機彈出的碎片傷到了右眼。經北京同仁醫院診斷為右眼視網膜脫離、右眼玻璃體積血。包工頭張某僅在事故當天墊付了1萬元的醫療費,此后就再也沒有出過錢。王彪治療眼睛光是醫療費就花了10多萬元。
王彪出院后,開始找張某討要醫療費。然而,張某只是在電話中說自己也是給勞務公司打工,沒有賠錢義務,讓他找勞務公司。而勞務公司則表示,他們承包的工程沒有工人受傷,王彪和他們公司也沒有任何法律關系。此后,王彪又輾轉找到工程的發包單位,發包單位答復說,他們已經將工程發包給了勞務公司,一切責任應當由勞務公司負責,他們沒有賠償義務。
“我明明是在工地受的傷,可包工頭、勞務公司、發包單位都在與我撇開關系,我不得不和他們打官司索要工傷賠償。”王彪對記者說。
索要工傷賠償,首先得確認勞動關系,可案件歷經一裁兩審,王彪請求確認與勞務公司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主張均被駁回,而這一過程就歷時兩年半。法院的理由是,王彪與勞務公司沒有形成勞動關系的合意,因此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
此后,律師改變策略,走人身損害賠償程序,將包工頭張某、勞務公司作為被告以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為由訴至法院,要求二者連帶賠償王彪的各項損失。庭審中,勞務公司指出,王彪屬于私自施工,并且王彪當天受傷也是因為沒有佩戴安全防護裝備,因此,王彪對自己的右眼受傷應當承擔全部責任。
律師則提出,王彪受傷時所從事的工作是受包工頭張某所指派的,王彪沒有佩戴安全防護裝備,原因是勞務公司從未向工人發放過安全防護裝備,勞務公司對此存在重大過錯。2016年6月,法院判決包工頭張某、勞務公司連帶賠償王彪各項損失18萬余元。此時,距離王彪受傷已經近4年。
2012年12月,25歲的李軍跟著同村的老鄉來到北京一個建筑工地從事裝卸水泥的工作。次年6月,李軍在作業時被水泥罐車內的氣體吹倒,從3米高處摔落,致使右股骨干開放性粉碎性骨折。治療兩個多月,李軍花費醫療費20多萬元。
“我到這個工地工作是老鄉介紹的,平時的工資都是同村的一個包工頭發放,受傷之后根本不知道該找誰賠償。后來,我看到工地掛著一個北京建筑材料水泥公司的牌子,就找到了這家公司,可他們說已經將裝卸水泥的活外包給了一家勞務公司。”李軍對記者說。但李軍按照在工商局登記的注冊地址,并沒有找到那家勞務公司。
李軍只能訴諸法律解決。李軍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按日由包工頭結算,律師認為李軍與勞務公司之間屬于勞務關系,應該走人身損害賠償程序。2013年12月,李軍以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為案由,將勞務公司、北京建筑水泥公司起訴至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要求二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一審獲得支持。
二審法院則在2014年10月作出判決認為,李軍接受勞務公司的管理和考勤,勞務公司也認可與李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因此勞務公司與李軍之間應為勞動關系,本案應當按照勞動法律處理,即走工傷賠償這條路。
李軍的代理律師告訴記者,勞務公司承認與李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目的是想通過一場工傷賠償官司以拖延賠償時間。在李軍進行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等級鑒定之后,勞務公司仍拒絕支付工傷待遇。最終在2016年7月,通過勞動仲裁,李軍獲得了工傷賠償款16萬元。
“實踐中,司法部門對建筑工人與勞務公司之間的關系認識不統一,導致了類似的案件出現了不同的結果?!睍r福茂說,如果由于包工頭的介入而難以確定建筑工人與包工頭掛靠的勞務公司之間的勞動關系,則應當允許跳過工傷認定程序,直接對包工頭和勞務公司提起工傷保險待遇的仲裁和訴訟。
據記者了解,2014年6月,最高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確: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后,有權向相關組織、單位和個人追償。
“上述司法解釋強調了工傷保險責任的主體問題,同時明確了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的追償權,讓包工頭也付出代價。這樣既能保障受傷勞動者的求償權,也能夠警示用工主體責任的承包單位慎重掛靠,是一種折中之舉?!敝袊鴦趧雨P系學院副教授沈建峰對記者說。
不過,時福茂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受傷工人要想索要工傷待遇,首先還得進行工傷認定。而在工傷認定時,人社部門都會要求工人先通過仲裁確認勞動關系。
據記者了解,通過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往往耗時費力。最高法院行政審判庭《關于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確認權的請示》的批復中指出,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能。河北厚正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士謙告訴記者,人社部門為了避免自己作為被告拖入行政訴訟,讓勞動者把確認勞動關系這一爭議焦點留到了仲裁程序。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