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的邊界和發展面臨的挑戰
關于管理會計的邊界,實務界和學術界都進行了很多探討,比如什么是管理會計,什么是財務管理,什么是成本會計,什么是財務會計。我個人的看法是: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會計就是管理會計;對企業的價值創造結果按照既定規則(會計準則)進行描述的會計就是財務會計。說得再通俗一點,幫助企業賺錢的會計就是管理會計;企業賺錢后數錢的會計就是財務會計,數錢的規則就是企業會計準則。怎么幫助企業賺錢?企業賺錢是一個開展活動為客戶帶來價值的過程,因此,與過程有關的會計就是管理會計。在實踐中,企業家和首席財務官去區分什么是財務管理,什么是成本會計,什么是財務會計,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那是大學里教授為了教學方便、為了大家都有碗飯吃才考慮的問題。企業需要的是價值!
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往小了說,就是企業的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的過程;往大了說,就是從企業的戰略規劃開始,到企業的投融資決策、運營管理,到績效評價。戰略和投融資是考慮要賺未來的錢,運營管理是要賺現在可以賺到手的錢。因此,財務幫助企業賺錢,就需要參與到上述過程并幫助企業改進上述過程,為業務部門提供服務和指導,實現“業財融合”,這就是管理會計的業財融合的邏輯。按照大的過程,管理會計包括規劃、決策、執行、評價四大職能。管理會計的職能是與企業管理的過程相融合的。
很多人接著會提出來的一個問題是:管理會計的四大職能與企業管理一致,企業管理的事情管理會計都能做,那豈不是什么都成了管理會計的范疇了?管理會計豈不成了帝國主義?不用擔心,會計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能夠計量。管理會計需要對戰略、決策、創新、客戶、流程、績效進行計量。如果失去計量,就不是會計的范疇了。比如投資,戰略規劃部門可以從宏觀環境、行業趨勢認為哪個項目是好的,但是到財務這里,就必須能夠量化,比如凈現值、內含報酬率等等。一個企業,做什么事都要問問值不值,而財務幫助大家去計量這些事情。因此,根本就不需要擔心管理會計帝國主義的問題。
還有很多人提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關系問題。這也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問題。管理會計是參與過程幫助企業賺錢的會計,財務會計是數錢的會計,你前面的過程賺了多少錢,后面數出來的結果就是多少錢,過程決定結果,過程和結果要保持一致,如不一致,那就是做假賬了。要讓企業有好的財務結果,就必須有好的過程。過程和結果的關系不言自明,兩者之間應該是融合和統一的關系,因此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也是融合與統一的關系。只是管理會計具有靈活性和個性特征,而財務會計必須按照會計準則,因此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數據本質上是融合和統一的,只是財務會計按照會計準則來列示而已。
在管理會計中,價值是以現金為基礎進行計量,一項業務的價值是其未來現金流的貼現,一個公司的價值是其未來自由現金流的貼現。用財務的語言來說,不管是阿里云還是中航工業,不管任何商業模式,其創造價值的目標就是: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投入現金,收回更多的現金。創業企業今天燒錢,是為了明天收回更多的錢!因此,就有了管理會計中的現值、終值、現金流貼現模型這些工具和方法。為什么要節省成本?成本少了,現金流入多了,現值就高了;為什么要降低存貨?存貨少了,存貨占用的資金少了、倉儲管理支出少了、存貨報廢少了,現金流入多了,現值就高了;為什么投資新業務?希望新業務帶來更多的現金流入……一切公司的管理問題,都可以回歸到最本質的價值問題。
管理會計中,預算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因此預算編制準確成了很多財務人員的追求,還有人創造了“HU氏理論”。其實,預算編制準確是偽命題。預算管理是幫助我們按照公司的戰略去配置資源創造價值,是幫助我們去改進管理,是一種工具而已。更好笑的是,很多企業用預算目標是否完成來考核,低于預算目標考核不合格,高于預算目標太多也考核不合格,這么做結果只能是讓大家說謊——報一個自己確保能完成的目標,而不是自己盡最大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標。關于這方面的論述,我建議大家好好讀一讀杰克韋爾奇寫的《贏》,書中第12章的內容,很好的闡述了什么是正確的預算和績效考評。
GE依然使用預算管理,但是人家早就把預算管理和績效考評脫鉤了。可能很多財務人員會說,不用預算目標來考核,根本就沒有人關心預算了,我要說的是:如果出了你以外所有其他人都能很好地運用預算管理這一工具,那么在競爭中你就落后了——預算管理工具好比打仗的時候的機關槍,所有人都會使用機關槍而你不會用只能用大刀長矛,你就只能敗下陣來,因此,預算管理應該是每個職業經理人的內在需求,而不是通過外部壓力來推動。績效考評的八字真言是:“超越歷史,超越標桿”。如果不能創造價值甚至妨礙創造價值,預算編制的再準確又有什么用?要實現有效的管理會計,必須“勿忘初心,方得始終”,而這個初心,就是價值。
管理會計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的挑戰。傳統的財務人員習慣了按會計準則處理傻瓜型的業務,而無法用商業思維思考問題,甚至無法用接地氣的話與其他部門進行溝通。當今社會,不缺乏數據、不缺乏技術手段,缺的是思想,大多數財務人員都無法厘清公司的價值驅動因素、公司的業務和財務結果之間的關系,因此也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數據和各種技術手段。建立商業模式、商業運作和財務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模型,才能做到我們所說的業財融合,缺乏這樣的人才恰恰是管理會計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這里,不是說財務人員需要掌握信息系統的編程、服務器的原理,而是說需要有這樣的思想。這就正如阿里巴巴,馬云并不懂工程師的編程,但馬云有商業思想。
傳統的會計教學中,很多概念放到當今現實商業社會思考都是錯誤的,而很多財務人員依然按此思考問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教科書中會告訴大家,流動比率的理想值是2:1,但是你去看看現實商業社會中,有競爭力的企業,這個比率遠遠低于2。為什么?有競爭力的企業,應收賬款不多而預收賬款很多,存貨接近于零存貨,供應商很多而應付賬款多,現金滾動運作以帶來更多的收益,這個時候流動資產不多而流動負債比較多,因此流動比率就會遠遠低于2——這就是最近研究很熱門的供應鏈金融,充分利用競爭優勢使用上下游的資金。
傳統的會計教學中,會告訴我們很多模型,凈現值模型、滾動資金預測模型、本量利模型,然后有很多計算練習,但是從來不教學生,計算過程中這些數字是怎么來的。這些數字來自哪里?來自現實的動態的商業社會中的企業的業務活動。正因為缺少這些必要的訓練,導致很多大學生成績很好,但是到企業工作后,基本上都沒有用過這些模型。凈現值模型是所有決策中理論上最完美的模型,模型很簡單,但是背后的數據很復雜,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支持模型的運用——歷史數據的分析和未來情況的預測判斷。如果歷史數據的分析是翔實的、未來的假設是合理的、計量過程邏輯是嚴密的,那么分析的結論就具有了決策價值。從這一個角度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厘清因果關系成了管理會計的基本功,而管理科會計的發展恰恰缺少這樣的人才。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