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高管共議中國資產管理機構發展新動能:發揮資管機構投顧業務優勢 深化金融科技
12月5日,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承辦的創新與開放的中國資本市場——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辦。
在下午的“資本市場開放新機遇”平行分論壇上,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南方基金首席市場官吳增濤、高騰國際CEO畢萬英、國泰君安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李可柯 、云鋒金融高級董事總經理秦莉5位嘉賓參加了題為“中國資產管理機構發展新動能”的圓桌對話環節,詳細探討了財富管理轉型、投顧模式發展、金融科技運用以及金融對外開放等議題。
投顧要講究均衡配置
今年10月底,公募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正式落地,使得投顧話題不斷升溫。
實際上,不止公募,券商、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等都對公募投顧牌照興趣十足,投顧模式將帶來資管行業格局的變化逐漸成為行業共識。多位參會嘉賓表示,投顧模式發展的關鍵在于,從過去的推銷單一產品,轉為講究均衡配置。
南方基金是首批五家基金投顧試點機構之一,并已正式對外發布其投顧品牌“司南智投”,并推出管理型基金投顧業務。南方基金首席市場官吳增濤也率先發表了對投顧業務的看法。
其表示,“從我的理解來說,基金管理公司來做這個事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從產品角度來說,通過產品與產品的搭配,可以實現大類資產配置,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從全球來看,有證券公司做財富管理,也有IT背景的科技公司來做投顧業務。做好投顧業務有三點要素:第一,要有客戶,要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才能形成清晰的目標,所有的財富管理都要基于這個目標,如果沒有目標就很難達到一致的意見;第二,資產配置的過程,這里面涉及到對產品的了解,以及資產配置的模型構建與完善;第三,投顧業務要做大,還是要看客戶的基礎?;鸸芾砉驹谧?,銀行也在做,國外的智能投顧做到幾十億美金,不同機構的客群基礎和服務差異很大,也是不同的機構服務不同的地方?!?/p>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也發表了詳細觀點,其指出,投顧最關鍵的命題是從產品的概念轉到組合投資。
黃王慈明稱,“投資顧問很核心的是你代表客戶的利益,要為他做出一個組合,要配置不同的資產,為他服務。這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費用問題,在香港和亞洲很多地方都存在一個弊病,銀行在銷售的時候,往往希望投資者頻繁地買賣基金,這樣銀行可以賺更多傭金。如果真的要做一個投資顧問,可能要從資產配置,按照資產來收費用,但這個過程不容易。我們做過調查,很多人覺得按照產品付傭金,會知道自己付什么,但如果按照資產付,他就會覺得要多交易才值得。因此,除了投資顧問本身要轉型,客戶的心態也要調整。”
另外,云鋒金融高級董事總經理秦莉表示,“投顧牌照的試點落地,意味著投資顧問從多年討論的階段,進入到可以在行業落地和實操的階段。投資顧問模式的關鍵詞可能是專業、配置、平衡,我們要用投資顧問幫助客戶實現這幾個目的。從大的邏輯上講,首先,要有大類的資產配置的視野和研究的能力,我們需要知道從宏觀層面上知道整體的經濟大概是什么樣的,需要知道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上要做什么樣的配置。其次,要有客戶做品種的選擇和貨架。最后,要做好投資顧問,還要有一個全方位服務的能力?!?/p>
金融科技需不斷深化
本場圓桌上,參會嘉賓還重點探討了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轉型中扮演的角色這一議題,尤其對于香港金融市場和境內金融市場在金融科技運用上的差異進行了較多的交流。
高騰國際CEO畢萬英提到,“相對而言香港金融監管比較注重隱私和安全,合規風控比較嚴格,跟境內市場相比,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發展相對會慢一些,但我覺得這個是痛點也是機會,很多香港的金融機構都在準備和發力?!?/p>
其表示,“新的金融科技,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等,跟基金公司的投研、營銷、運營等場景有很好的契合,不管在香港還是內地都在探索這方面的創新機會。高騰是有互聯網科技基因的公司,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當然不單單是我們一家公司做優化,很多工作也需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動,才共同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p>
國泰君安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李可柯則表示,“早在2016年我們就提出‘科技+服務’雙輪驅動,并且寫進三年規劃,在頂層的戰略設計之下,我們對數字化的財富管理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這個探索主要圍繞數字化的客戶洞察、客戶化的產品篩選、客戶化的精準觸達。金融服務這件事情跟其他的服務比起來有它的特殊性,基于特殊性,很多技術很難替代,所以人機結合也成為我們在探索過程中一直堅持和思考的事情。作為財富管理共同的建設者,行業的成長是我們共同的期待,這個成長來自于客戶,來自于更加穩定、更加長久的客戶,但是同樣也非常重要的來自于我們的從業人員,來自于我們更加信賴的從業人員。在金融科技的賦能和人員的方向上,我們會繼續堅持探索?!?/p>
外資入華仍有具體阻礙
在圓桌的最后,參會嘉賓還探討了中國金融市場加速對外開放的相關議題。
其中,黃王慈明探討了目前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存在的一些現實障礙。
黃王慈明指出,“外資正在積極地研究如何進入中國市場,但在進來的過程中也確實碰到了一些問題。舉例來說,除了公募以外,外資進入中國境內市場的渠道有很多,包括銀行、保險等等,究竟該怎么去挑,哪一條路比較好,產品怎么樣來推,監管是否統一等等,涉及到很具體的問題?!?/p>
畢萬英表示,“從中國過去改革開放40年的經歷來看,很多行業的成功都是靠對外開放,對內放開。因為一個行業的開放透明和市場化運作,是資源合理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的保障。金融行業也是一樣。但金融行業不像電商、物流、汽車、互聯網等行業,對國計民生影響很大,需要更加穩健和謹慎推進。現在中國金融開放已經進入到深水區,我們在慢慢放開這個力度和速度。同時我們一方面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在引進的過程中也要防控風險,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要進行有序穩健的開放過程。中國的公募基金公司,成立時間雖然不是很長,只有20多年,但是從一開始就對標國外先進的資產管理理念,所以中國公募基金的起點是比較高的,無論是頂層設計、投研流程還是合規風控、信息披露等,都是按照國際比較高的標準來設計實施的。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中,中國資管機構和外資機構也有很多的交流和合作,國內基金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我相信中國資本市場的潛力巨大,未來一定有大體量和全球化的公司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