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走出去”企業在尷尬中堅定前行
平湖服裝箱包企業異地投資觀察
“現在是訂單最好的時期,也是企業壓力最大的時期。”昨天,永聯洗滌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馬引根說,今年加工訂單已安排到年底了,急需招收一批新的工人,但在平湖當地即便是提高了薪酬,仍然很難招到人。
幸好永聯洗滌在安徽六安投資5000萬元,新上12條服裝生產線,可以消化很多訂單。目前,一期投資5000萬元已經到位,新成立的永聯服飾有限公司已于今年2月投產,現在日產牛仔褲10000條。
獨山港鎮工辦有關負責人說,目前,該鎮已有10多家服裝企業向中西部進行產業轉移。平湖市服裝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則坦言,該市至少有30家服裝企業去中西部地區設立生產基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平湖雖有一大批企業“走出去”,但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并不平坦。
在尷尬中堅定前行
今年3月,新秀箱包在四川瀘州投資100萬元,租賃廠房7000平方米,新上了8條生產線,招收的員工達到200人,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首月加工箱包達到2.5萬個。與其他“走出去”企業遇到的煩惱一樣,新工廠所需的配件、輔料需要從平湖運送過去。這個生產基地的負責人張懷君告訴記者,到瀘州辦廠的最大優勢是,新招收的工人平均工資1300元/月,遠低于平湖老廠工人平均工資2000元/月,但由于原輔料需要全部從浙江運過去,每個成品包運輸成本要高出2至3元,壓縮了一定的利潤空間。此外,由于新招收的員工業務熟練程度不夠,新秀箱包瀘州公司還要每月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
盡管新秀箱包瀘州公司遇到從未有過的困難,但新秀箱包總部負責人仍然表示,該公司明年將追加投資2億元,在瀘州配套建設原輔料和配件公司,同時建設銷售網點,完成公司在中西部地區的戰略轉移。
“走出去”并非“找死”
對于企業“走出去”,平湖有兩種對立的聲音:一種聲音認為,“走出去”是“找死”,另一種聲音則認為,“走出去”是找一條“活路”。
正是基于“找死”的擔憂,伊萊制衣主動放棄了去外地投資的計劃。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原本打算到河南辦企業。但聽說當地人習慣“錢用光再干活”,再加上傳言“工人不好管”,該公司不敢“白白把錢往水里扔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伊萊制衣這樣有去異地投資需求的服裝企業不在少數,但出于前景不被看好的擔憂,這些很想“走出去”的企業不得不打消了念頭。
“走出去”到底是“找死”,還是找“活路”?嘉興市經貿委有關負責人對此的解釋是,從服裝產業來看,本來就是一場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市服裝、箱包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出去”已成為必然的趨勢,“走出去”并非“找死”。
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遷呢?以服裝企業為例,去年以來,由于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加之去庫存化后的庫存重建,該市眾多服裝企業出現“訂單多得做不完”,有的企業的訂單甚至排到了明年3月底。也正是因為國際市場訂單“井噴”,直接導致了用工需求短缺。據平湖市勞動部門介紹,僅今年上半年,該市服裝行業用工缺口高達7000人,至今還沒有緩解的跡象。
“物”以稀為貴,用工短缺必然推高工人工資。平湖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消化新增的人工成本有兩條路徑:一是靠合作伙伴提高加工費,二是靠內部降低成本。否則,企業有可能難以生存下去。這家企業負責人表示,盡管“走出去”的風險比較高,但他們仍準備把生產基地盡快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去,只把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留在平湖。
要在投資地完善產業配套體系
嘉興市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說,“走出去”企業要取得成功,光建廠是不夠的,還要在投資地建設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
“一個地方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無疑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家發改委企業研究室主任、管理學博士張曉文也認為,相較江浙地區完善的產業體系而言,中西部地區產業體系存在較多“短板”現象,比如,熟練工人難招、原輔料難配、市場空間未打開等等。這些狀況或許短期內難以改變,但企業只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悉心經營完善產業配套,就一定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