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貿再創新高 紡服產業獨占鰲頭
杭州海關消息,1-8月浙江省出口1162.4億美元,同比增長39.4%,高于全國平均增速4個百分點;出口規模超越上海,列廣東、江蘇之后暫居全國出口第3位。
其中,紡織服裝類等傳統產業仍占據優勢,出口321.5億美元,同比增長26.5%,約占浙江出口總值的28%;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述情況引起了浙江省長呂祖善的高度關注。他最近表示,當前浙江傳統工業比重高、一般貿易比重大、出口依賴比較嚴重,客觀上導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現象,嚴重制約了浙江經濟轉型升級。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員史晉川認為,浙江出口導向戰略難以為繼,而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實行競爭力導向戰略勢在必行。
集裝箱“爆艙”隱憂
這幾天,麻麗芳正在為一筆出口到南美的貨物擔憂。
由于南美航線艙位緊張,麻麗芳的貨物無法裝船,被迫停留在碼頭集裝箱堆場。她所在的寧波華孚進出口有限公司要付出不少額外的倉儲費。
“如果不能及時發貨,可能會被客戶索賠。”寧波美博進出口公司出口部經理陳聰說,他的一批螺絲刀、扳手和文具產品,因集裝箱不夠,被船公司“甩柜”(臨時取消合同)。
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相同遭遇。8月初,該公司5個到挪威的集裝箱被“甩柜”,被迫改走價格昂貴的空運。
海隆達物流有限公司業務經理應曉春介紹,今年5月份以來,寧波發往歐洲、中東、美洲航線都出現了“爆倉”(集裝箱訂單超額)和“甩柜”現象。集裝箱艙位最緊缺的時候,一般都要提前兩周左右去訂,而且也不能保證有艙位。
海運行情攀升和外貿復蘇有關。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1-7月浙江省出口1002.5億美元,同比增長40.6%,高于全國平均增速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48.5%,一般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38.3%。
其中,紡織服裝類等傳統產業仍占據優勢,共出口272.7億美元,占浙江出口總值的27.3%;機電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僅為7.8%,而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30.8%。
但浙江省商務廳抽樣調查,由于出口價格提升無法完全消化成本上漲因素,全省近1500家重點監測企業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利潤同比下降。
“利潤下滑得厲害。”諸暨大唐鎮襪業研究所所長顧伯生說,目前對美襪子出口的平均價格為每雙0.297美元,而上年出口平均價格為0.378美元,價格下滑二成。金融危機前自營出口的毛利潤在10%、OEM利潤3%,如今利潤只有以前的一半。
顧伯生表示,受訂單價格下滑、出口利潤見底、綜合成本上升、匯率波動預期等影響,不少襪子企業將徹底淪為生產車間。
“對于浙江經濟而言,最大不確定因素是外貿。”浙江省發改委主任厲志海說,2009年浙江外貿原計劃增長9%,但實際負增長13.8%。根據近三年浙江出口和GDP的關系分析,如果出口下降1個百分點,將導致全省GDP下降0.3-0.4個百分點。
{page_break}
今年,浙江省計劃出口增長5%以上,能否完成目標尚無定數。
突破路徑依賴
外貿狀況折射出浙江發展戰略的困惑。
浙江社科院谷迎春研究員指出,浙江早期發展動力來自民資,并以滿足內部市場為主。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浙江抓住國際訂單轉移的機會,鎖定了低端制造業的發展模式。
此后,浙江連續多年出現較大順差。到2005年浙江出口增幅高達41%,而進口增幅僅8.8%。在出口產品結構上,浙江紡織服裝出口比重高達30.5%,廣東、江蘇和上海約為10%,但機電產品出口均在70%左右。
“十一五”期間,浙江將傳統產業作為和高新技術、重化工業相提并論的“三駕馬車”之一。而粵、蘇、魯等省份,不約而同選擇了更高產業作為發展方向。
與兄弟省市相比,浙江工業結構變動相對較低。1986年至2008年,上海、江蘇、山東和廣東工業結構變動率平均值分別為36.2%、41.3%、38.1%和43.7%,均高于浙江(36%)。
在結構高度上,浙江產業素質與發展進程不相適應。2006年浙江工業增加值率僅為20.2%,低于同期山東(25.0%)、廣東(25.0%)、江蘇(23.4%)的水平。
這種外向型的單邊市場取向,對浙江經濟貢獻有限。數據顯示,2001-2009年浙江省消費需求年均增長12.9%,投資需求增長12.3%,出口需求增長10.6%,對GDP的拉動率分別為46.1%、48.1%和5.8%。
為了改變“薄利多銷”的窘境,浙江加強了內外貿運行監測體系建設。去年以來,建成了30個區域監測點,定期監測1500家重點出口企業和1000家重點商貿流通企業運行狀況。
同時,浙江省還出臺政策鼓勵浙企赴境外拓展。浙江省商務廳廳長金永輝向本報表示,2009年起浙江已承擔多個國家級境外合作區,將在海外加快設立以科技研發為主的孵化園區,打造更多的集群式境外投資平臺,創建具有浙江產業特點的境外營銷網絡。
“浙江是中國經濟實力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綜合組專家陳建軍說,2009年蘇浙滬GDP增速分別為12.4%、8.9%、8.2%,雖然經濟發展良好,但增速均在逐步放緩。
據分析,當前宏觀經濟增長格局有利于資源型的中西部,不利于加工型的長三角,導致滬蘇浙傳統行業“失速”,新興行業較弱,服務業貢獻不大。
“如同小孩大了,以前的鞋子、衣服不合身了。”浙江省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就此呼吁中央出臺針對性的發展政策,加強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