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高位下挫 歷史要重演?
11月23日,鄭棉5月合約收盤時已跌至25225元/噸。棉價遙相呼應,紐約棉花期貨和Cotlook棉花指數也從11月11號開始下行。
同時,籽棉收購市場也經歷著跌宕起伏。11月8日之前籽棉收購價格繼續上漲,山東、新疆棉區部分地區籽棉收購價格漲至14元/公斤以上。隨后,到11月12日大部分棉區3級棉收購價格跌至12元/公斤左右,4級棉收購價格跌至11.5元/公斤左右。
多方觀望棉農恐慌
面對忽然下行的棉價,各方顯得準備不足,手足無措。近日,大多數棉紡企業主動下調皮棉報價,更多的棉企則紛紛停購觀望,致使成交量銳減。11月10日,棉花電子撮合市場MA1011合約率先跳水,成交額較前一交易日銳減88%。
前一段時間上演的火爆上漲,令許多紡織企業不堪重負,或是開工率不足,或者干脆放假停產。據東莞市科紡紡織有限公司林耀坤介紹,11月12日廣州市新塘鎮又有一家牛仔布企業關門停產。林耀坤告訴記者,現在棉價起伏不穩,停產的企業一般不會馬上復工,他們都在想“反正已經停產,不如干脆再等等,等棉價穩定后再開工”。
廣州市增城裕堅服裝廠的伍陳堅向記者描述了一個事情:前兩天有個俄羅斯的客戶想訂做一批明年春季的服裝,讓他報個價。伍陳堅很直接地告訴客戶,他報不了,誰也報不了,只有到時候才能有準確的價格。“所以我們廠現在根本不敢接明年的單,要知道往年這個時候的訂單都能持續到來年的四、五月呢。”伍陳堅說,現在棉價的波動讓企業不知所措。
市場形勢風云突變,直接影響到了各地籽棉的收購,也使得棉農出現恐慌心態。據新疆方面消息反饋,目前,盡管新疆收購脫離了前幾日的下跌行情,但銷售場面依然冷淡。收售雙方心態不穩,觀望情緒日益濃重。
記者采訪了河北邯鄲的幾戶棉農。據反映,目前籽棉收購價格已從最高時候的12.8元/公斤下降到了11.2元/公斤。棉價的忽然“變臉”導致籽棉收購也僅僅是“有價無市”,棉農大多“抱棉靜候”。棉農聶京長說,他家里現在就有2000多斤的棉花沒賣呢。同時,昔日異常活躍的棉商近來也沒了蹤影,棉農張俊娥解釋說:“沒人敢收,因為誰也拿不準按多少錢收合適。”
棉價是否會重蹈覆轍?
2003~2004年度,國內、國際棉花行情暴漲暴跌,棉花價格由2003年9月初的13500元/噸上漲到11月份的19000元/噸,升幅46%。而到第二年6月中旬,棉價又跌至14200元/噸,跌幅26%。很多現貨商一小時前買進,一小時后就要賠錢。許多人認為當時的棉價暴漲暴跌,歷史罕見。棉花、紗線、面料以及服裝,整個紡織行業都處于頻繁波動之中,導致眾多紡織企業裁員限產,經營困難。
在此背景下,2004年6月18日,有48家棉花企業齊聚鄭州,聯合上書中國棉花協會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呼吁政府出臺政策穩定急速下跌的棉價。他們在信中說,棉價的驟降使整個行業陷入困境,各個環節均不敢儲存過多的上游原料,同時各個環節的產品價格又不能被下游企業接受,最終導致環環虧損。2003~2004年度棉價的暴漲暴跌還直接導致了2005年棉花滑準稅的出臺。
回過頭來再看2010年的棉價,可謂“小巫見大巫”。我們來比較一下9月初到11月棉花價格的變動,棉花價格指數(328級)從18000元/噸上漲到了31000元/噸,增幅更是高達72%。這樣看來,2003~2004年度的棉價暴漲也僅僅是做到了“前無古人”。
“爬得高,摔得慘。”目前,棉價已經高高在上,并且也已出現了下跌的苗頭。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目前的情景究竟是真跌還是假摔?
上海中期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分析師見驚雷說:“歷史會重復,但不會簡單重演。目前棉價的下跌只是一個技術性的回調。”他表示,前一段時間棉花漲價過快,現在回落屬于正常情況。他認為期貨市場出貨頻繁,短期價格還會保持下行,但是從基本面上講,供需關系沒有根本改變,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極有可能明年春節后出現上行的趨勢。
業內專家指出,棉價下跌引起了涉棉各方的恐慌,但大家要相信國家的調控政策。畢竟棉花涉及到一億多棉農的切身利益,而且農業部明年還有“棉花種植面積恢復到8000萬畝,總產700萬噸以上”的目標。棉花暴跌的可能性不大。預計后期隨國家七部委的政策導向,棉花價格將步入合理區間。
引導棉價理性運行
日前,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近期加息預期不斷增加,美元強力反彈等因素導致全球股市以及商品市場投資者均望風而逃。在這一背景下,國家七部委密集出臺相關棉花政策,發改委不斷下發打擊游資炒作的通知,期貨市場上投資者選擇出倉套利、落袋為安;棉花現貨應聲而落,與期貨同步下行。
鄭州商品交易所喬盡輝認為,目前價格屬于合理回落,反映出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在尋找合理價位的一種狀態。他同時還表示,如果棉花繼續下跌,在高位買進棉花的軋花站自然會面臨囤積的風險。紡織企業在這一關頭,也應謹慎調整棉花庫存,合理利用期貨市場。
“棉價上漲可怕,然而棉花價格暴跌更可怕。”東莞科紡紡織有限公司林耀坤說。棉價的上漲已經使一部分贏利能力低的紡織企業退出了市場,一旦棉價下行過猛,在高價買進棉花的企業又將面臨巨大的風險。一起一落的巨大波動將會對紡織行業形成雙重打擊。
受訪的對象一致認為,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及時調整宏觀政策,引導棉花理性回落,一旦棉價達到合理價位,國家就要及時收儲,保證國內棉花價格穩定運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