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桑蠶業:發展靠自己
時下,寒冬來臨,豐收后的雉水大地歸于寧靜,但高明鎮周莊社區卻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日前,9組的黃祥建剛剛犁完地,邊拍打著褲腿的泥邊望著承包的20畝大棚,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在上海打工20多年,工地周邊都是大棚果蔬。現在,我自己也種起來了,明年就賺錢了!”
老典型遇到新難題
提到高明鎮周莊社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當地的栽桑養蠶業。全社區桑園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80%,年養蠶近7000張,蠶桑總收入超1200萬元/年,桑園畝產值近5000元,是如皋市蠶桑生產專業示范村(社區)、南通市高產桑園基地。
然而,近年蠶繭市場波動較大,蠶繭價格不穩,加上蠶桑生產勞動強度大,毀桑、拋荒現象時有發生。高效農業面積不增反減,何談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該社區黨總支書記周久海與村兩委會一班人充分研究后,果斷決定:成立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大規模土地流轉,一方面,穩定桑園面積并向養蠶大戶集中,另一方面,在除去桑園的1100畝耕地上做足文章,著力提高土地產出,實現三年倍增。
2009年10月,社區共流轉土地860畝,其中桑園230畝,涉及10個村民小組232戶,并明確流轉后的土地年租金1000元/畝,合同期為5年。
創新思路,“拜師學藝”
明確了思路,騰出了土地,就等一個好的高效農業項目落戶。社區兩委會一班人個個有壓力,人人擔責任,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先后接洽了5個客商,多是東臺的種植能手,有誠意來社區承包土地種植大棚西瓜。膽大心細的周久海發現:大棚西瓜地力消耗大,怕重茬,今年種了的地,明年再種就差多了,最多只能種兩年,到時候人走地空,耕地浪費了,再發展的信心沒了,老百姓的希望也斷了。得知有客商看中了地,群眾就來催問:大棚西瓜是種還是不種?種!周久海肯定地回答,但要換個思路、換個方式種。
要發展,關鍵靠自己。周久海拿出了方案:與東臺客商簽訂1年協議,5名社區干部分別對接5名客商,既建立服務關系,也建立師徒關系——客商為師,社區干部為徒,用1年的時間,把“別人的”西瓜種植技術“學”為己有。1年后,社區干部要能挑起大梁,當好發展高效農業的樣板、示范。同時,鼓勵群眾加入“學習班”,相互切磋,共同進步。
從2009年底開始,社區干部就和4名農戶一起,以70畝大棚為試驗基地,跟著東臺客商學種植、闖市場。今年初,社區又組織了3批有興趣、有干勁的農戶到東臺市三倉鎮、新街鎮,大豐市等地考察學習。11組的吳福平說:“在外地看過之后,特別激動,就想立刻大干一場。”
做給群眾看,領著群眾賺
“我自己試種了8畝田,僅一茬西瓜的銷售收入就達到6萬元,不僅收回全部投入,還盈余了24000多元。”周久海給想干又不敢干的老百姓算了這樣一筆賬,“發展高效農業能賺錢、能賺大錢”的觀點得到了一致認可。
但老百姓還擔心,還猶豫:高效農業成規模了,市場在哪里?種的果蔬賣不出去,豈不是虧大了。
于是,周久海又帶領社區一班人跑遍了上海、蘇南的市場。“一旦闖出去了就會發現,有好的產品根本不用擔心市場。”今年9月份,社區干部種植的200多畝夏輝大白菜,搶“鮮”供給本地及周邊20多所學校,不到合約期就已全部出清。
“多虧了市農委‘駐點興園’的科技人員。”周久海一語道破天機,如今,市農委蔬菜辦主任、高級農藝師李建已成為園區發展的主心骨。自年初正式掛鉤后,從規劃到定位,從搭建大棚到犁地翻耕,從選種到治蟲,從包裝銷售到茬口安排,李建都是一一過問并嚴格把關,這為老百姓投身高效設施種植注入了一支強心針。
截至目前,全社區已有48名群眾參與了承包種植,每名社區干部都建立了不少于30畝的示范基地,共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近700畝。周久海指著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前的8連棟大棚告訴記者,這是他個人投資30萬元興建的3000多平方米的育苗中心,社區還在積極招商籌建一個投資100萬元、年銷售萬噸的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個從農戶到基地到市場的完整致富鏈正在形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