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天價”的“建議零售價”的標簽
家住常青花園的市民唐榮榮于今年1月9日,到吳家山辦事,順便準備給自家小孩買雙旅游鞋,在吳家山市場路上的冰點鞋店看上了一個款式,見鞋上標注的建議零售價是728元。
服務員表示,這個“建議零售價”是生產廠家定的全國統一價,平日里所有零售商都必須按這個價銷售,現在店里在搞新年促銷,可以打個5折按360元賣。唐某還是覺得有點貴,經過一番砍價,服務員說:“看在你誠心要買,就賺回個路費,賣給你算了,一口價200元。”
原以為自己買到了便宜貨,可是,孩子只穿了兩天,這雙鞋出現嚴重脫膠和表皮脫落。她想這么貴的鞋,怎么說壞就壞了呢?認定這雙鞋是假冒的。于是,到常青工商所反映請求維權。
工商人員查閱了該店的進貨票據后,發現該旅游鞋是浙江溫嶺某廠生產的,屬正規產品。鞋上的標牌上寫著建議零售價728元。但實際進貨價只有36元。
建議零售價水分大
筆者調查發現,在大型百貨商場、超市、專賣店,服裝、鞋類、百貨等商品的標牌上,建議零售價、全國統一零售價隨處可見,而經銷商的實際銷售價格往往遠低于標明的建議價、統一價,有的甚至是對折、三折。
據吳家山多年做服裝生意的孟慶東透露,建議零售價其實就是最高價,好一點牌子的服裝都按照這個價格一般再打2-4折進貨,對消費者而言還比較可信。但一些小型服裝廠肆意虛高標注建議零售價,則純粹是為了讓零售商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他們是想通過跟消費者打心理戰來擴大銷量。有的廠家為了使自己的商品早日賣出,有意將建議零售價定得“有利可圖”,這樣銷售商當然愿意選擇利潤空間更大的產品,并在實際銷售中進行“降價”,給顧客造成該產品價格確實低的印象,從而提高銷售數量。但事實上,這樣的建議零售價水分很大,有的是實際應售價的五六倍,有的甚至更大,銷售商即使降價銷售,也絲毫不會影響其利潤。
根據我國《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標注虛高的建議零售價是一種違法行為。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購物時,要“貨比三家”,理性消費,不要被被商家的“低價”騙局迷惑。
標價728元,進貨價36元。筆者調查發現,多數商家拿著“建議零售價”忽悠消費者。昨日,消費者唐榮榮在工商部門的調解下,拿回200元退貨款時說:“我再也不敢相信建議零售價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