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繭絲綢業“十二五”規劃已經出臺
桑園面積將達150萬畝,年產優質蠶繭4萬噸,白廠絲產量達5000噸
近日出臺的陜西省繭絲綢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末全省桑園面積將達150萬畝,年產優質蠶繭4萬噸,白廠絲產量達5000噸,努力把陜西省建成國家優質繭絲生產基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
規劃指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鞏固提高陜南、積極開發陜北、適度發展關中的基本思路,以現有基地縣為基礎,以“調結構、創品牌、促升級”為主線,以改善蠶桑生產條件、提升工業水平、拓展消費市場為主要內容,以平臺搭建、政策引導為手段,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品牌建設和產業升級,全面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繭絲綢行業穩步發展。
繭絲綢產業作為陜西省區域性的特色產業,在陜南秦巴山區、關中淺山丘陵及陜北黃土高原部分縣區已成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財政增長的主導產業。“十一五”以來,陜西省繭絲綢行業通過加強宏觀調控,深化蠶繭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貿工農一體化,認真實施“東桑西移”工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化規模不斷拓展,逐步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桑園面積120萬畝,從事養蠶業的農戶30萬戶,桑蠶鮮繭產量1.76萬噸,蠶桑產業為農民實現收入8.5億元,比2005年增加1倍以上。全省繅絲企業總生產能力為43196緒,其中自動繅42956緒,占總生產能力的99.4%,比“十五”末提高32個百分點;生絲產量持續穩定增長,2009年達到2350噸,創歷史最高水平,白廠絲等級均達到4A級以上。
據了解,陜西省“十二五”期間按照自然資源條件和蠶桑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潛力,把安康市列為蠶桑產業發展優勢區域,漢中市、商洛市及寶雞市部分縣(區)為發展重點區域,榆林市、延安市為適度發展區域。要培育年產繭3000噸以上基地縣5個、2000噸以上基地縣10個,形成適度規模、較為穩定的蠶繭基地。桑園面積將發展到150萬畝,其中采桑養蠶投產桑園穩定在80萬~100萬畝,年發種100萬張,年產優質蠶繭4萬噸,蠶農綜合收入比2010年增加8億元以上,達到16億元,養蠶戶戶均收入達到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
“十二五”期間,陜西將進一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升繭絲綢行業的產業化水平;進一步開展桑蠶繭絲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實現產業鏈的多環節增值,提升繭絲綢產品的市場化水平;進一步創新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模式,提高繭絲綢行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企業及蠶農抵御自然風險、產業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白廠絲產量達到5000噸,比2010年翻一番。陜西還將逐步探索、推動桑蠶繭絲資源的“綜合利用”向“高效利用”方面轉變,推動全省繭絲綢產業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培育5個繭絲綢產品自有品牌,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絲綢品牌產品專賣店20個,形成陜西自有品牌的絲綢產品營銷網絡。
據悉,根據近年來東桑西移工程實施情況,陜西省從2011年起還將省財政預算每年列支1000萬元的陜西省“東桑西移”專項資金,調整轉為“陜西省繭絲綢行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加大對陜西繭絲綢后續產業鏈中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鞏固和提高繭絲綢行業基礎,促進繭絲綢產業升級。同時要研究建立省級財政對桑蠶雜交種、原種的良種補貼制度,調動蠶農生產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加大協調力度,綜合運用退耕還林、南水北調水源涵養、農業綜合開發、移民開發、以工代賑等扶持政策,整合相關項目資金,支持繭絲綢產業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