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產業之城”的核心動力產業
今年一季度,彭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3.8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經濟總量繼續領跑成都三圈層。
三年來,彭州工業非但實現止滑,而且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確立了服裝家紡、石化“一輕一重”兩大主導產業,最終尋找到奔向千億產業之城的核心動力。
化危為機 工業向園區集中提速
彭州工業在地震中損失慘重:800多戶工業企業受損,直接經濟損失30余億元,10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均不同程度受損,其中94戶規模以上企業的廠房、設備受損嚴重。轉危為機,往往取決于對待機遇的態度和行為。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彭州工業的重建理念,不是恢復,而是“重在提升”。
三個月內,彭州98%的工業企業成功復產。一場指向產業結構調整的“斷指”行動,同步展開。境內4個電廠煤廠、9個水泥企業、4個產能落后鑄造企業、108個小石灰窯,被逐步關閉。
彭州“斷指”的勇氣,來自對成都工業走勢的研判。隨著一二圈層發展空間飽和,成都工業發展的潛力在于三圈層。彭州蓄勢領跑,必然要在“三個集中”基礎上,走向工業的集中、集群、集約化發展。
為此,彭州出臺了《嚴格限制工業園區外新上工業項目管理的實施細則》,充分發揮部門聯動性,嚴格限制園區外新建工業企業(項目),有力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工業集群化發展,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樣是在生物醫藥領域,隨著企業向園區集中,吸引來到麗珠制藥、神威藥業、亞寶藥業、康弘藥業等上市公司落戶彭州,增強了產業鏈條化發展的優勢。
規劃層面,彭州對生產力布局進行了及時調整。規劃了14.2平方公里的工業開發區、1.26平方公里的濛陽鎮工業集中發展點和6.4平方公里的石化基地規劃建設用地。6.5平方公里的川閩工業園,赫然成為彭州工業開發區的“園中園”。
有決心,有規劃,有重點,彭州工業在2009年3月成功實現止滑。外界對彭州的發展,信心十足。2009年,實際到位外內資超過32億元,較地震前的2007年增長14.32%。
再造增長極 定位西部家紡服裝之都
隨著企業向園區遷移加快,彭州需要作出另一個戰略抉擇,“主業”是什么?
按照成都“一區一主業”的思路,確定主業后,更有利于本區域內的產業聚集。地震前,彭州形成了建材、醫藥、化工等優勢產業,但區域獨特性特征不夠顯著。2009年,彭州市出臺“一輕一重”戰略,重點扶持服裝家紡、石化兩大重點產業的發展,劍指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家紡、服裝產業集群中心,力爭打造國際化的“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
彭州距離成都25公里,成彭高速和北新干線,將兩地之間行程縮短為20分鐘內。這個位置,與廣州新塘、東莞虎門、南通通州、泉州石獅、湖州織里及青島即墨,距各自中心城區的距離相似,而它們均是全國著名的紡織服裝名城。
幾乎從零起步,家紡服裝產業在彭州迎來春天。2008年底,“服裝產業航母”相繼駛入彭州工業開發區,華茂服裝產業園、盛泰工業園紛紛破土動工。此后,華茂、盛泰攜手萬貫,“三駕馬車”驅動彭州服裝家紡業的未來。
過去建設工業開發區,投資主體單一、政府資金不足、招商引資效果差,往往難以形成產業聚集。而彭州借力商會資源,創新出“商會辦園區”的模式。即組建專業的家紡服裝行業協會,整體推進園區招商。
這大大降低了工業發展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變了工業開發區混合生產、產業關聯度低、單位土地成本高等狀況。與普通工業項目相比,服裝家紡產業園的用地容積率提高了4倍。
今年4月初,彭州參加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受到熱捧,現場簽約7個重大投資項目,這意味著彭州的主業定位得到行業同行認可。{page_break}
根據成都市出臺的 《關于積極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彭州紡織服裝行業達到1000億元市場規模,成為西部龍頭。
打出服務牌 企業發展不乏“保姆”
“十二五”開局之年,彭州踏上千億產業之城的全新征程。彭州市工業和科學技術信息化局制定的年度目標是,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200億元。到“十二五”末,全市工業企業總產值將實現1000億元,力爭達到1200億元以上,完成工業增加值400億元以上。為了力促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彭州今年出臺了工業領域的“十大工程”。
在生產要素保障方面,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完成園區道路框架,推進供電、供水、排水、治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六通一平”,確保企業能夠隨時進園區,為企業隨時開工建設提供便利。同時,彭州堅持把做大做強現有骨干企業作為工業發展的第一抓手。抓好以規模擴張為主的“培優培強”,加快以創新步伐為主的“培規培優”。
“保姆”這樣的字眼,首次出現在彭州工業系統的文件中,該工程的全稱叫做“企業服務優質保姆工程”。實際上,在企業服務方面,彭州早有創新性探索。在工業園區的集聚發展中,彭州創新出“廠房按揭”做法,推動工業集中發展,這在西部地區還是率先探索。
彭州將推動企業采取嫁接聯合、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通過擴大優勢產品生產能力、圍繞上下游產品搞延伸等途徑,加緊實施一批技改擴建項目。組織規模以下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聘請科技人才,開發一批關鍵技術和新產品,積極拓展銷售市場,力爭早日進入規模以上企業,實現2011年新培育規模以上企業40家的目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