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玩上游擊戰
“十二五”開局之年已過一半。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增速的回落引起外界高度關注。專家指出,考慮城鎮化、自主創新等帶來的“增長紅利”,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依然可觀。從種種形勢看,中國經濟已經避免了“硬著陸”,但如何走上更加科學發展的軌道,還需注入更大的智慧與藝術。
中國經濟知難而進
從陜西到甘肅,縱橫交錯、符合國際標準的高速公路令人印象深刻。記者看到,在西部一些二三線城市,也已是腳手架林立,房地產商正在向這里的市場轉移。對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等的投資,常常被認為是拉動西部地方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
對于奇跡般強勁發展了30多年的中國經濟來說,這不一定是值得歡欣鼓舞的現象。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臺高筑也已為現有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國家審計署6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174.91億元,占當年GDP的1/4。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依靠中央政府良好的財政狀況和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地方政府債務尚不會對中國整個銀行體系的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但是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肯定會逐年減弱。
在遼闊但相對貧瘠的西部,記者也看到了消費上升的景象。許多加油站前都排著汽車的長隊,超市中水泄不通。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的天水,中國經濟型酒店錦江之星今年開設了它在這座城市的第一家連鎖店。
但是,整體上,當地消費還難稱旺盛。不少市民反映,他們對通脹十分擔憂,并仍被高昂的教育、醫療等費用所困。
統計顯示,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6.8%,比去年同期回落1.4個百分點,實際增速回落的幅度則更大。
而在傳統中國經濟的龍頭東南沿海,出口放緩、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用工荒等問題比較突出。今年二季度以來,嚴峻的外貿形勢令福建泉州棉紡龍頭企業宏遠集團的副總裁陳蒼松傷透了腦筋。{page_break}
城鎮化“刺激”
在接受采訪中,一些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仍然可觀,因為與歐美國家不一樣的是,中國仍舊處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期。
中國在過去10年經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約1.7億農民成為市民。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70%以上的城鎮化水平,至少還需要3.6億農民變為市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咨詢部副部長王軍說,3.6億農民將成為市民,首先意味著對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投資需求。中國政府計劃在2011至2015年間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實現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更大范圍的覆蓋等措施都將帶動投資,拉動經濟。
有專家認為,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積計算,每轉變1%的農民社會身份,每年需要租售住房700萬套。如此一來,即使中國年出口率為零,也可以保證每年GDP10%的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大量的農民轉化為市民還將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
但是,城鎮化并不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充分條件,還需要各種綜合配套體系的推進。
轉型和創新的挑戰
在穩物價成為當前頭等大事、經濟增速回落引起一些人擔憂之時,結構調整似乎從人們關注的焦點中“淡出”。但正如專家一再提醒和強調的那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線,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是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要害。
不少企業尤其是東部企業,也正在往這方面努力。陳蒼松告訴記者,為了擺脫廉價訂單“依賴癥”,集團正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纖維紡織材料”項目建設,力爭盡快壓縮傳統棉紡產品產能,將企業重心轉向新型紡織材料的開發。
兩年前,以出口柴油發電機為主營業務的福建唐力電力設備有限公司遭遇金融危機沖擊,來自海外的訂單大幅下降,令公司總經理黃夢財至今還心有余悸。
“企業不能孤注一擲,把重心全部放在出口業務上。”黃夢財說。自此以后,唐力公司加快引進綠色節能技術,開發天然氣發電機組,大力拓展內貿業務;同時通過在海外鋪設自有營銷網絡,持續穩定外需。
總部在深圳龍崗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則更是一個創新轉型的樣板。這家公司日前宣布,截至2010年底,該公司共擁有來自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1萬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約占總員工數的46%。
但從整體形勢上看,困難仍然不小。黑龍江英特瑞馳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計算機信息技術企業。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多功能型數控車床,已申請到國家發明專利。“可以說我們的車床技術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但在資金運營方面有困難,研發出來的好東西難以產業化。”公司董事長劉朝棟說。
除了融資這個“老大難”問題,各種內外部成本的不斷攀升,也在煎熬著中國的企業家們。無論是在紡織、玩具、鞋帽等傳統加工制造行業,還是在電子、信息、醫藥、新能源這些新興產業領域,同樣的問題擺在了不同行業面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