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柞蠶產業遇“退蠶還林”呼聲
眼下,莊河蠶繭的采摘季剛剛結束,這條小小的蟲子正在給莊河蠶農吐出巨大財富。“現在,蠶繭每斤16元左右,而去年僅為12元;蠶蛹今年每斤8元,去年是6元。”
昨日,莊河市蠶業工作站副站長宮興源表示,今年,莊河蠶繭的價格達到“史上最高”,這個鮮為外人所知的產業已聚集了4億多元的產業規模。不過,這個似乎正處在巔峰的古老產業如今卻要面對一個現實困惑:在“退蠶還林”的呼聲中,它的眼前是一條吉兇未卜的前途。
蠶繭每斤16元
價格史上最高
昨日上午,莊河市仙人洞鎮木魚山村蠶農張希平賣完最后一批蠶繭,豐收的喜悅爬上眉梢。“養蠶30多年,第一次遇到這么高的行情。今年產量也比去年提升了約20%。”張希平告訴記者,今年,他家的蠶一共產出了1600多斤大繭,賣了近3萬元。據了解,莊河地區共有1萬多戶蠶農,今年每戶平均收入三四萬元,有的甚至達到10萬元以上。
加工蠶繭的繅絲廠出產的生絲今年價格也創下新高。“去年,莊河當地的繅絲廠銷售生絲的價格為每噸32萬~40萬元,而今年,則達到了每噸50萬~55萬元。”宮興源說。
記者了解到,莊河蠶分為春蠶和秋蠶,春蠶每年7月份收繭,而秋蠶繭的采摘季在10月份,也是莊河蠶的重中之重。“現在,莊河蠶年產蠶繭量在7000多噸,產值超過1個億。”宮興源表示,放蠶摘繭這個古老又神秘的產業在莊河地區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87萬畝養殖蠶
一年吐出4億
“遼寧地區,放蠶量和養蠶產業規模排在前三位的地區分別是鳳城、寬甸、莊河,莊河地區養蠶量占全大連的80%~90%。”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莊河共有26個鄉鎮,其中16個鄉鎮養蠶,而仙人洞鎮、蓉花山鎮、桂云花鄉以及步云山鄉是莊河的“養蠶重鎮”。
“莊河共有柞樹林146萬畝,其中柞蠶場就有87萬畝。”莊河市蠶業工作站副站長宮興源表示,龐大的養蠶產業帶動了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如今,莊河地區共有32家加工蠶繭的繅絲廠。
“莊河每年產繭量7000噸,這些繭根本不夠如此多繅絲廠吃的,很多繅絲廠從鳳城、岫巖、吉林等地進繭。”莊河一家繅絲廠負責人李先生表示,本地產的蠶繭基本只能滿足這些繅絲廠半年的產能。
另一方面,本地蠶繭還在外流。“初步估計,莊河大約有30%的蠶繭流向膠東半島。這種交叉流通擴大了莊河蠶繭加工產業的規模,估計其產值已超過3億元,加上養蠶產業,莊河蠶為當地貢獻了大約4億元的產值。”宮興源表示。
是完善產業鏈
還是退蠶還林
一個產業的困惑
記者了解到,莊河地區放蠶摘繭共有300多年歷史,蠶農們以家庭為單位,在自然形成的大片柞樹林里,放蠶養蠶,收繭賣絲,形成了一個古老的產業。然而,如今,這個古老產業正在面對困惑以及對未來的抉擇。“莊河繅絲廠加工出來的生絲主要銷往外地,其中大部分出口國外,比如印度、新加坡以及歐洲等,國外的加工企業將生絲深加工成絲綢、絹紡或者高檔服裝等,通過高附加值攫取了更大的利潤。”上述繅絲廠負責人李先生介紹,莊河當地的繅絲廠只是把蠶繭拉成生絲,屬于初加工。即使目前已出現了對蠶繭、蠶蛹的深加工苗頭,比如將其開發利用在醫藥,或者做雄蠶蛾酒等方面,但其規模和加工量都很小,對莊河養蠶產業影響甚微。在莊河蠶業整條產業鏈上,深加工環節缺失,一大塊利潤白白流失。{page_break}
那么,為什么不能延長產業鏈,在當地開設絹紡廠呢?業內人士頗為無奈地說:“從保護自然和生態角度,有關部門提出了退蠶還林,這讓很多養蠶人覺得頭頂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而場外資金也因此不敢貿然進入,產業的未來充滿未知。”
事實上,據業內人士介紹,最近幾年,莊河養蠶業規模基本保持穩定,甚至有所萎縮。“外出打工的收入日益可觀,加之城市吸引力越來越大,很多留守在大山中的蠶農因此動了心,有的已經放棄養蠶而外出打工;此外,養蠶成本逐漸提升,也導致一些蠶農心生退意。”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那么,養蠶究竟是否破壞生態?到底該如何平衡養蠶產業和保護生態之間的關系呢?莊河市蠶業工作站副站長宮興源表示,在蠶進食期內,養蠶確實會導致放養蠶的柞樹林枝葉被“蠶食”,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有所影響。不過,如果莊河養蠶業保持在現有規模,尤其是像現在這樣嚴格控制放蠶密度,保證柞樹林休養生息,那么,對生態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莊河養蠶業傳承幾百年,這就說明該產業對生態影響并不嚴重,不然,那些柞樹林早就被蠶"吃"光了。”宮興源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