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加快轉型升級 亟需“硬軟環境”
11月12日,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國際時裝周主任、現任團中央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負責人王慶率領由博士及博士后組成的調研組來到石獅,與石獅經濟局人士、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無論是調研組,還是石獅紡織服裝行業有關人士都迫切感覺到——
“你們未來的五年計劃是什么?”、“石獅什么最讓你們滿意?什么又讓你們不滿意?”……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座談會于12日(上周六)下午拉開了序幕,經濟局有關負責人以及愛登堡、威蘭西、蓋奇、狼道、金苑、戰狼世家、博雅商標等多家企業的“一把手”參加座談會,共同研討在新形勢下,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如何加快轉型米蘭”。
關鍵詞:設計與平臺
“這里所說的設計,不單單指服裝設計。”愛登堡公司董事長田啟明首先開宗明義,其所說的設計除了服裝設計之外,還包括生產流程設計、人才設計、品牌運營設計、模式設計、消費群體設計等多個環節,石獅目前缺乏這個設計的平臺,“所謂術業有專攻,與紡織服裝產業有關的一些設計應該交由專人來做,這樣效率更高、發展速度更快。”在石獅,除了服裝設計師有滋潤的成長沃土外,其他領域的設計人才無法找到生存和發展空間,也意味著生產流程設計、人才設計、品牌運營設計這些“設計”都要拿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去做,長此以往,石獅就會只剩下最完整的生產“產業鏈”,而缺乏品牌運營設計、消費群體設計等多樣性且符合現代規模企業發展的創意“產業鏈”。
“我們需要這些專業的‘中介’。”威蘭西公司董事長陳連升表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無論在資金或是技術上都有深厚的積淀,但隨著國內外紡織服裝市場的不斷變化,石獅現在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最完整的生產“產業鏈”,也需要品牌運營的“產業鏈”,只有這兩者契合,石獅紡織服裝產業才能奏響最強音。
問題:石獅沒有生產“產業鏈”之外的配套設計平臺,影響了本地服裝企業發展規模和進度。
建議:創建類似于北京798的文化服飾創意園區,為生產之外的各路英雄好漢提供良好的發展舞臺。
關鍵詞:人才與環境
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21世紀之后最貴的還是人才,“招不來人,招來了也留不住人。”金苑服飾董事長洪少培和設計總監洪美璇表示,對于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最頭疼的就是人才問題,這也是石獅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的短板。
剛剛參加完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布會,狼道服飾總經理劉奕群就接到廈門有關部門的邀請,邀請他把研發中心搬到廈門。對于狼道這樣走“輕資產 重品牌”路線的企業而言,搬遷是最容易的事,“現在也是在搖擺。”在劉奕群心中,石獅是割舍不了的情結,第一家店開在石獅,目前在石獅已有6家店,“情感和環境,這是一對矛盾體”,但同等條件下,他會選擇留在石獅。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陳連升說,20多年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經歷告訴他,早期企業需要的是資金,而現在最需要的是人才,“我希望政府能夠為企業和人才搭建一個更好、更務實的對接平臺”。
問題:人才瓶頸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掣肘。
建議:大手筆打造具有高標準、高規格、多層次的服裝產業園區,既滿足創意企業的用地需求,又可以為服裝行業從業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關鍵詞:總部與產業
“你要問寶姿會不會把生產總部從廈門搬到石獅,她肯定說‘不會’。”王慶打了一個很簡單的比方,但如果問石獅企業老板會不會把營銷或運營總部從石獅搬到別處,不是每位企業家都會斬釘截鐵地說“不會”! 石獅擁有最完整的生產“產業鏈”,但在為前沿產業提供優質的生活和工作這樣的“軟環境”方面,較之廈門等城市還有一定距離,“沒有一家石獅企業會主動把總部搬出石獅,大家都是被動的。”蓋奇總經理黃莎莉表示,如果所有制約企業發展的問題能在本地解決,試問誰又會從這片土生土長的土地上出走呢?在一座新的城市重新開始起步并不容易, “所以如何把企業總部留在石獅是當務之急”。
“產業基礎很好,但產業規劃缺乏規范性。”陳連升表示,石獅有符合本地產業發展的院校以及海博會、海西國際時裝周這樣優質的對接平臺,石獅乃至“閩派服飾”產品多、品牌多,如果能夠加以引導,提升海博會和海西國際時裝周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必將推動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大步伐前進。
問題:如何把石獅企業的總部留住,最好能引導在外的石獅企業把總部搬回石獅。
建議:建立類似于觀音山、五緣灣這樣的企業總部區,優化石獅的“軟環境”。
記者手記
此次座談會雖然是務虛會,但從企業家的觀點和思想表述可以看出,大家是一股勁想把石獅的紡織服裝產業迅猛向前再推到一個更高的臺階,真正把石獅打造成“中國的米蘭”,在石獅市紡織服裝同業公會(現名為石獅市紡織服裝商會)換屆之前,這樣的座談會以及接下來將展開的大調研,無疑將給紡織服裝商會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王慶主席帶來的調研組最終拿出的產業規劃樣本,將有針對性地尋找到石獅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最佳落點,從而轉為可行性方案幫扶石獅從“制造”走向“創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