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紡織服裝外貿亟待提高非實物收益份額
當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外貿訂單回暖并且吸引到從東南亞、南亞回流的訂單。中國社科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0)No.9》,也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競爭力前景持樂觀看法。
總體來看,南亞、東南亞和歐美疫情形勢嚴峻,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現較好,這確實給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帶來較多機遇和回旋余地,但利潤微薄、貨物訂艙出海難等痛點令業界頭疼。這一現象再次提醒紡織服裝企業,面對疫情帶來的窗口期,不能再沉浸在實物和數量這類傳統粗放的贏利思路上,而是要多去拓展非實物收益。
具體來說,為國內外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是其中一個方向。紡織服裝行業上下游鏈條長,涵蓋棉花、紡紗、毛胚布、成衣等很多原材料、中間品和成品環節。由于中國在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材料供應能力,以至于即便近年來部分紡織服裝訂單被越南搶走,但越南的紡織服裝原材料仍大量從中國進口。再加上疫情影響了包括越南在內很多國家的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現在正是中國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服務領域進一步深耕的時機。
這種供應鏈管理服務包括為國內外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供求信息服務、采購指南服務、穩定供應鏈的咨詢服務以及倉儲服務等,還可以包括部分成熟品類的定價權建設和交易中心建設。考慮到中國有多個類似廣州國際輕紡城這樣的全球紡織服裝面料、輔料供應中心,雖然很多品類競爭對手多,難以形成獨特競爭力,但有一部分品類在當前疫情環境下只要好好培育和建設,是有可能形成更強話語權的。關鍵是業界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用宏觀、籠統、數量思維來運營這些品類。這種品類附加值建設也不同于目光短淺賺快錢式的囤積居奇,而是需要立足中長期的戰略舉措。
另一個努力方向是鼓勵有實力有抱負的紡織服裝企業更多參與國際分工中的設計環節。美國、法國、意大利是服裝設計和時裝潮流的引領者和主要發布者。亞洲的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前后其時裝設計業崛起,同時日本也是歐美時裝時尚潮流傳到亞洲的重要中轉站。中國服裝設計想要短時間內像日本那樣崛起不容易,但疫情期間,美國、法國、意大利發布流行設計潮流,帶動日本潮流,然后找中國、東南亞、南亞代工的經典傳導模型其實受到損傷,這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歐美大企業這些微笑曲線優勢方在中國、東南亞和南亞找代工企業時,本來可以貨比多國,一旦發現在印度生產比在中國生產可以節約2%的成本就可能果斷把一些訂單從中國轉到印度,近年來不少紡織服裝訂單從中國轉到越南也是類似的邏輯,但疫情明顯限制了歐美大企業貨比三家、貨比多國的選擇空間,如今這些國際采購商即便知道在中國生產報價高幾個百分點也能接受。
客觀地說,這種臨時出現的更多的話語權,對廣大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的轉型升級幫助不大,因為那種幾十人的小紡織企業本來就養不起設計人員,現在南亞東南亞訂單回流中國后,這種小紡織企業即便外貿訂單變火還是養不起設計人員。這種臨時出現的更多的話語權主要對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和服裝設計機構是潛在的利好。有抱負的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和服裝設計機構,可以多和歐美大企業、大機構接洽商議,爭取讓自己的角色從代工者上升為合作者,或者爭取更多參與到服裝設計中的外圍、低端環節。這種轉型升級嘗試需要多去摸索一下歐美微笑曲線優勢者的心理:在業界和學術界都在思考產業鏈區域化、縮短分工鏈條以減少供應鏈風險的大環境下,歐美大企業大機構也不會不去思考這些題目。他們的思考、應急和調整,其實蘊藏著中國業者升級的潛在空間。
歸根到底,就是希望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來自信息服務、來自管理、來自設計等非實物收益更多一些、比重提高一些。這類收益的非實物型特征意味著它們無論金額再高也不用訂艙裝船出海,受到物理層面的限制較少。如果有實力或者有抱負的中國紡織服裝業者沒去多做點更有附加值、更有非實物收益的事情,讓疫情帶來的機會窗口白白錯過,是非常可惜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