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科創板“港股化”生存 年中解禁高壓或令兩極分化加劇
“目前市場風格確實是機構抱團大盤股,我們這樣的小市值公司獲得的資金關注相對較少。”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其所在公司去年四季度股價下跌幅度超過40%。
2021年開年以來,A股走出了指數連漲但大部分公司接連下跌的行情,資金抱團大盤股尤其明顯。而這一趨勢,在率先全面推行注冊制的科創板更是早已展現。
據國盛證券統計,2020年科創板表現內部明顯分化,科創板個股漲跌比接近1:2,超20%科創板個股漲幅超30%,同時跌幅超30%個股占比也超40%。
與此同時,科創50成分股優勢十分明顯,科創50成分股累計漲幅中位數達33.93%,遠高于科創板整體中位數-19.77%,約24%科創50成分股漲幅破100%,科創板資金進一步向優質資產集中。
興業策略王德倫團隊1月13日也指出,科創板的“新老”成長分化和“美股化”,來得比其他板塊更早一些。交易者結構相對優化、上市和退市制度改革走在前沿、成長型公司高速優勝劣汰,科創板僅經歷一年多的交易,前10%的公司成交額占比已經達到72.6%,創業板目前前10%的公司成交額占比則達到50.8%。向后看,科創板大幅分化,既會有“牛股”涌現,也會出現一批“仙股”。
資金抱團大盤股,在率先全面推行注冊制的科創板早已展現。視覺中國
科創板兩極分化顯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月13日收盤,科創板217家上市公司市值中位數為87.78億元。市值低于中位數的108家公司在近一年有24家股價上漲,市值高于中位數109家公司中則有35家上漲。近一年跌幅超過50%的4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約61%的公司市值在百億元以下。
總體來看,市值較高上市公司更受資金追捧。
“和主板的趨勢類似,科創板也呈現出很明顯的頭部效應,也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好行業的龍頭企業吸引了更多資金和交易量,而尾部的公司則沒有多少資金關注。這種分化我認為是必然的,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表現,因為越來越多的資金通過機構投資者入市,對于機構資金來說,肯定是去買頭部的企業,而不會去買尾部的企業。那么機構資金占比越大,這種分化越嚴重。”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天風策略數據顯示,相比于2019年,2020年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漲跌幅中位數從97.9%上升至143.6%,資金在上市首日炒作的情緒持續提升;而從上市5日新股表現來看,最大回撤幅度基本持平,但2020年上市5日漲跌幅中位數較2019年有所下滑,這也表明短期資金炒作情緒在首日后逐步回歸理性。
總體來看,打新仍有不錯的收益,不過,小市值公司在新股上市之后的回撤相對更大。
“科創板上市公司普遍規模偏小,市值比較小,可流通的股本也比較少,因此在上市初期因供求失衡而導致了股價的過度虛高甚至是完全泡沫化。市值越小,股本越小的公司,股價泡沫化的程度也會越嚴重。但這只能夠維持一個短期的虛高,隨著科創板的不斷擴容,沒有足夠成長性支持的小市值股票就會從高股價上滑落下來,而那些相對來講市值大一些,股價上漲平緩一些的公司,甚至還有持續上漲或者是補漲的空間。科創板大小市值上市公司在后續行情走向往往分化。”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他看來,對于科創板上眾多處于成長期的新經濟企業,營業收入、研發投入規模和市值大小,而不是盈利水平高低,相對來說更能反映其投資價值。
年中解禁壓力來臨或令分化加劇
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創板公司掛牌上市,科創板正式啟航。去年7月,科創板迎來第一個解禁高峰,7月22日至24日三天的解禁規模便高達2600多億元。據廣發策略估算,2021年-2023年,科創板每年7月的解禁市值分別為2539.38億元/2805.95億元/1739.80億元。
“我個人猜測,一般而言解禁后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都會套現離場,所以機構投資者數量在去年年中會減少。”一名科創板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坦言。
“一般來說對于大股東的減持,監管層還是比較嚴的,也有很多的大股東都還是看好公司,愿意跟公司一同成長,是志在長遠的。但是對于VC/PE來講,把企業孵化長大了送入股市了,股價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就會選擇退出,繼續去做私募股權投資。科創板企業里面新經濟企業比較多,在發展初期往往會更多地引入風投,VC/PE在科創板企業里面占比大概在30%左右,比其它板塊高。科創板的減持將來會常態化,我們也應該抱一種平常心去看待。”董登新表示。
開源證券中小盤研究團隊對2017年以來解禁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個股解禁前7天開始出現明顯的相對負收益,且隨著解禁日的臨近,相對負收益越發顯著,而解禁日之后,相對收益迅速回正。即一般情況下,限售股解禁會使股價短期承壓,但這更多是情緒上的擾動,市場能夠快速消化。
“但從科創板經驗來看,集中的大額解禁對個股和板塊會形成較大的壓力。”其指出,2020年科創板月解禁規模占流通市值比例平均為15.3%(其他板塊均在2%以下),其中7月份高達78.8%。在大額解禁壓力下,科創板個股收益率顯著跑輸市場,且在解禁日之后7天內,解禁個股股價相對科創50指數仍有明顯的負收益。大額解禁不光對個股造成直接影響,對科創板整體也產生了顯著壓力。2020年7月22日集中解禁日至12月25日,科創50指數累計下跌9.8%,而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中小板指分別上漲1.9%/2.6%/2.6%/2.6%。
根據廣發策略倪賡、戴康在年度策略中統計,科創板已解禁的減持規模比例僅3%,而一年期解禁規模超過3400億元(PE/VC減持動力強、占比高)。其認為,在市場流動性較好的“躁動”階段,科創板可能面臨較大的“減持窗口”期。
從近兩周減持公告邊際變化來看,減持實際進度有一定加速跡象。2020年12月28日以來科創板新增減持事件24起,涉及10家企業,按1月8日收盤價計算,累計減持規模約39.96億元(而截至11月底,累計減持規模剛破百億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減持占比較大,10家新增減持企業中,4家計算機(其中金山辦公減持29.16億元,占絕對比重)、3家電子行業。此外,詢價減持案例增多、規模占比較大。
其認為,市場分化演繹下,未來中小市值減持積極性更高。近兩周100億元以下減持企業共有6家。
2021年,科創板解禁集中在7-8月,屆時對科創板整體的影響同樣值得重視。解禁的來臨,或將進一步加劇科創板的首尾估值分化。
分化之勢下,應該如何把握投資機會?
“我覺得2021年對于科創板可以配置行業龍頭股或者科創板基金,但是由于科創板整體還是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多,配置比例不要太高,我覺得配置總倉位的20%左右就差不多了。”楊德龍表示。
國信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啟堯也指出,2020年科創板公募基金增至62只,總規模達1093.55億元,基金品類日益豐富。“而且科創板已正式納入滬深300、上證180、上證380等核心系列指數,一方面,科創板正在獲得更多寬基ETF的持續配置,另一方面,外資配置科創板‘最后一公里’也正式打通。未來科創板的內外增量資金攜手可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