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價值的開啟,誤讀的關閉 入世十年飽經思想與實踐磨礪
2011年是中國申請“復關”25周年,中國入世10周年,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15周年,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事件,對中國紡織業更是意義非凡。中國“入世”讓中國紡織服裝業經歷了思想與實踐的磨礪。
維護世界貿易健康
關貿協議(GATT)演變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其初衷就是促進貿易自由化,WTO成立之初第一件實事就是實施紡織服裝協定(ATC),規定在10年期間(1995~2004年)逐步回歸紡織服裝的貿易自由化,最終取消扭曲的貿易體制多纖維協定(MFA)。
多纖維協定基于雙邊協商機制,實質上是由發達國家(紡織服裝主要進口國)決定配額及關稅待遇的單邊主義貿易體系,在這個不公平的體制下,主要紡織服裝出口國的比較優勢被壓制,而中國是MFA的最大受害者。多纖維協定對世界貿易的發展是一種阻礙,對全球經濟的合理轉移,各國(包括發達國家)經濟的結構優化升級是一股逆流,對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更是一種貿易霸權。在這種人為的保護傘下,各國的比較優勢被壓制,而被保護的國家國際競爭力不升反降。
中國加入WTO和MFA取消,不僅使中國紡織業處于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中,使之比較優勢得以發揮,也推動了世界紡織貿易的健康發展,1996年(WTO成立)起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進入快速增長,而2001年中國入世后,服裝與紡織品貿易更是迅速增長。其間,世界人口增長了14%,纖維產量增長超過30%,而纖維產品貿易增長超過60%。
融入全球產業網絡重構
入世后中國紡織加速融入紡織全球產業網絡。中國紡織比較優勢得以充分釋放,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國際資源。中國紡織走上了高速發展期,紡織品(SITC65)和服裝(SITC84)的出口增長遠高于其他傳統紡織服裝出口國,特別是MFA的終止消除了不合理的貿易障礙,避免或減少了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和風險,中國的紡織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另一方面,中國入世后承諾的市場開放,促使國內產業升級,國際零售業介入,拓寬了內需渠道和出口道路,服裝內需市場以遠高于GDP增長的速度發展。紡織服裝的進口基數雖然不大,但穩步增長,10年中服裝進口增加了3倍。市場的開放不僅滿足了各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使時尚消費市場更趨成熟,也使中國紡織服裝業在競爭中培育自己的品牌、渠道和時尚設計等高級專業隊伍,推動了價值鏈升級。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依存度也趨于合理,形成內需出口兩輪均衡驅動態勢。
全球產業網絡重構和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加速了中國紡織產業的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而歷經十年磨煉,初步建成產業體系合理、產業鏈完整、產業部門齊全、產品線豐富的紡織大國。
“世界觀”重塑
中國申請“復關”到入世,整整15年,經過入世過渡期,中國和世界都在重塑“世界觀”。
回顧中國復關(恢復GATT成員國的地位)和中國入世的歷程,中國紡織服裝貿易是其中最大的談判障礙和爭論焦點,最后中國以大局為重作了讓步,簽下了紡織品特殊保障措施(242條款
2008年到期)和一般產品保障措施(16條款
2013年到期)過渡性約定。這種約定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基于發達國家的一種偏見:中國入世將使其產業受到傷害。發達國家這樣的單邊思維同樣延續到MFA取消后。
事實上,中國入世后揭秘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入世特別是2005年配額取消,美國經濟總量(GDP)和社會總福利增加,而對美國勞動工資水平無明顯影響。但有助于美國的零售流通及服務貿易增長。中國的經濟總量和社會福利更有大的增加,同時中國先進裝備及農產品的進口也會大大增加,從而有利于雙方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提升。
中國入世和多纖維協定取消后,世界貿易進一步回歸WTO自由貿易原則,中國包括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得以釋放,全球貿易格局和各國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合理均衡發展,促進了紡織全球產業網絡(GPN)優化調整,因此世界紡織品(SITC65)和服裝(SITC84)的貿易總量大大提高(圖三)。以經濟合作組織(OECD)市場為例,雖然發達國家的市場占有率下降,但貿易總量仍有增長,當然這還不包括發達國家在紡織服裝品牌授權、零售等領域的知識產權和服務貿易的獲益。
痛定思痛營造和諧
入世之初,業界對中國融入世界紡織的進程過于樂觀,對來自其他紡織服裝出口國的競爭和摩擦準備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應對預案和積極的策略。
入世10年,中國紡織業應重新審視發展戰略,改變短視的唯出口論、成本導向競爭和簡單規模擴張的模式,而建立基于貿易均衡和諧增長和合作競爭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方略。
另一種傾向是業界對中國“入世”后加速融入全球經濟的疑惑,如開放市場,實施國民待遇,允許國外資本進入零售流通業等,害怕外資、外企、外國產品的進入會沖擊國內的市場和產業,擔心國外零售業打擊國內零售業,或者傷害中國紡織業。汽車業、機械行業更是一片“狼來了”的驚恐,而入世十年,這些被視為缺乏競爭力的中國產業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產業。事實上,國外零售業的進入,不僅使中國零售業徹底改觀,大大增加了競爭活力,市場開放整體上促進了市場競爭,滿足了消費者需求,提高了消費者品位,使國內市場更加成熟,增強了國內紡織服裝業的競爭力,提高紡織服裝業的設計水平、品牌運營能力,加速國內零售渠道的完善,促進了中國紡織業從OEA、OEM向ODM、OBM轉型等,跨國零售商也成為中國紡織品海外市場的重要買家。
中國作為世界纖維與制品消費的第一大國,履行開放市場的承諾,不斷降低進口關稅,免去從欠發達國家紡織服裝進口關稅,提高這些國家與地區的纖維、面料和服裝制品的進口,積極推進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和技術交流,特別是南南合作。
強國之旅的可持續路線
中國2008年的服裝進口約相當于2001年的3倍,其間紡織品進口增長了約27%,而棉花進口增長17倍,中國特別加強了同非洲產棉國的合作。中國已成為世界高端時尚消費的第二大國,中國消費者對外部世界的產品的需求增長,成為拉動世界紡織和服裝產業的重要力量。中國努力平衡世界紡織服裝貿易,推行全方位的多邊貿易政策,特別是加強了面向欠發達國家的技術輸出、投資、合作經營和貿促活動。
入世10年,中國紡織從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到“量質俱增階段”。“量質劇增”不僅要求繼續保持對國際市場的出口增長和把握內需增長帶來的產業轉型發展機遇,更要求提高產業內涵,“中國制造”的質量,噸纖維的附加值,對全球紡織服裝價值鏈的治理能力和綠色、低碳、環境友好以及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紡織要改變“世界觀”,平衡進出口貿易,調整內外需結構,通過技術進步實現以資本為紐帶的要素重組,實現新一輪增長;通過產業轉移,優化產業布局,探索新增長空間;通過創新思辨,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通過調整產業(空間,市場,產品)結構,實踐可持續的發展路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