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裝價格大漲 加工企業利潤微薄
2011年,受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漲,品牌服裝紛紛漲價。且漲價幅度近20%、30%。一時間服裝價格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年初,受原材料、人力成本等各種因素的推動,上市品牌服裝普遍提價在10%~15%之間。”體育類服飾則明確披露了提價幅度。特步和匹克在其2011年第三季度訂貨會數據中表示,今年服裝類產品分別提價10%和5%~10%;李寧2011年第二季度訂貨會服裝將提價約8%。
到底有沒有影響?影響有多大?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29家服裝企業全部表示訂單飽滿,個別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6~7月份。對于原材料和人力上漲的壓力,35%的被訪企業表示有較大影響,但能承受,64%的企業則表示影響不大。
加工企業利潤缺失。
服裝出廠價上漲不多而零售價大漲。2011中國(濟南)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上,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直呼冤枉:“我們產品的出廠價上漲其實還不到10%,流通環節的問題太多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峻表示,我國已經成為紡織服裝跨國采購的首選之地,但目前國內企業只不過占據產業鏈中的加工制造這個環節。
業內人士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因為:去年棉花收購價格暴漲,每噸達3.3萬元。今年下半年,收購價格有所回落,最高跌去四五成。不過,不少紡織企業多是去年或今年上半年買進的高價棉,庫存消化,降價傳導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用工費用和原材料價格大幅提高,中間流通環節費用增加,棉價下降依然擋不住服裝漲價步伐。
服裝企業:不愁訂單愁利潤
原材料價格高企、人民幣升值不斷,讓服裝企業現在的日子很不好過。產品提價幅度遠不及成本的上漲,企業的利潤非但沒有改善,還變得日益稀薄。不愁訂單愁利潤,我國勞動密集型服裝出口企業面臨著鳳凰涅槃的痛苦過程。
報道說,2010年中國勞工成本增加價格上漲,中國的工廠重點轉向國內市場,擴大內需。中國不再是分包的樂園。作為對中國訂單的補充,紡織服裝采購商們將部分歐洲訂單轉向孟加拉、巴基斯坦、老撾和印尼等國,但這些國家的生產能力和質量都不能與中國同日而語,其作用也不能取代中國,況且有些國家還沒有原材料,如孟加拉就沒有棉花。離歐洲距離較近的馬格里布五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和突尼斯),雖然其交貨期短,質量有保障,反應快,懂時尚,但目前地區政治不穩定,沒有能力或很少能承接紡織業上游的生產。阿拉伯國家的變革使發包人轉向土耳其,該國紡織產業完整,是發包人大舉進入的市場,但又存在市場飽和的危險。目前可推進的地區是東歐國家,這些國家能收回部分地中海和其他國家的訂單。
即便是品牌服裝漲價,但下游服裝加工企業的日子依然十分難過,因為提價的幅度,并不能完全消化掉原材料和勞動力上漲的成本,因為他們這些加工企業,對品牌商的加工提價是微不足道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