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對假名牌開始說“不”
盡管名牌產品的山寨版仍然在中國能買得到,但曾經熱衷于購買假名牌商品的中國消費者的購物心態正在發生改變。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年齡在28到35歲的中國女性中,有95%的人認為拿著假的名牌手袋讓人感到難堪。人們對假名牌的需求也下降了,根據咨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2010年,只有15%的消費者愿意買仿冒的服裝或是皮具,這一比例低于2008年的31%。
中國加大打假力度
這種變化為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助力。耐克、Columbia Sportswear Co.、化妝品品牌資生堂以及North Face的母公司威富集團等零售品牌紛紛在中國較為偏僻的城市里開店。許多零售商通過開展店內特惠等活動吸引購物者進店消費。一些品牌還采取了諸如特殊包裝之類的措施來使正品和假貨區別開來。
不過,假貨仍是中國需面對的一個大問題。根據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數據,去年中國政府罰沒的假貨總價值達53.3億元人民幣。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上個月發表國情咨文時說,美國政府將加大努力防止仿冒品進入美國,其中他特別提到了中國。
中國一直在努力加大打假力度。2010年,中國發起了一場大規模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行動,主要打擊對象是東南沿海省份的軟件、汽車部件、手機和食品。Columbia說,中國有關部門在當年年底查獲了2000件仿冒該公司產品的假貨,總價約270萬美元。
海外品牌擴大投資
多家服裝公司表示,消費者態度的轉變是其加大在華投資的一個原因。耐克上個月說,該公司計劃在上海建一個園區,以擴大業務并在2015年前使銷售額增至40億美元。耐克去年在包括大陸、臺灣、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區實現收入逾20億美元。
20年前,Columbia開始在中國生產服裝。隨后仿冒的雨衣和羽絨服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隨著消費者對假貨態度的轉變,加之屢次的打假活動,中國如今是該公司最大的市場之一。2004年,該公司開始在華銷售產品,如今其產品在中國的600多家商場和專賣店都有售。
對一些公司來說,隨著在線零售業在中國開始起步,網絡已經成為一個新的令人擔心的假貨來源。
William Tung說,該公司的產品在網上每天都有約10萬件仿冒品待售。Columbia聘用軟件公司來幫助其檢測這類產品名錄,這樣該公司就能夠發出律師函。
日本資生堂去年開始在中國通過互聯網銷售一個化妝品系列,產品包裝很特別,這樣該公司就可以很容易地將正品和假貨以及未經授權出售的產品區分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