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毛紡織行業經過產業結構調整 邁向集約化
在我國紡織工業的產業鏈中,盡管毛紡織業的纖維用量所占比重不大,但毛紡織業卻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從“十五”到“十一五”,每年我國都要進口大量毛紡原料和機械設備,我們不但承接了全球毛紡工業的產業轉移,而且還為相關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毛紡織行業經歷了由追求“量”到重視“質”的轉變,任憑國際經濟風云變幻,毛紡織行業都能頑強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主動接受競爭洗禮。
“十五”期間從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
“十五”期間,面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經濟環境的變化,毛紡工業加大了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下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機制得到進一步轉變,行業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毛紡工業逐步從低水平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注重內涵的集約化模式方向轉變。
這期間我國毛紡生產能力逐漸從加工成本高的大城市退出,初級加工能力向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轉移,中下游產品的生產能力向靠近市場的沿海地區轉移。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漸顯現,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上海及河北等地已經成為毛紡產品的主要加工基地,6個省市擁有的毛紡錠數量占全國毛紡錠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71%上升到2004年的84%。其中2004年江蘇省毛紡錠數量占全國毛紡錠總量的比重超過了50%。2005年上述6個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和出口交貨值占全國規模以上總量中的比重分別達到86%、91%和91%。這表明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相應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
在產業布局進行區域調整的同時,行業中一批骨干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更新改造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加工能力,提高裝備水平,在精紡面料、毛毯、毛針織服裝等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規模效益型企業。這些企業具有相當的加工規模,裝備和產品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行業的示范作用明顯。在大企業集團不斷壯大的同時,毛紡工業集中的省份還逐漸形成了一批以中小企業為主、上下游產業配套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這些產業集群比較優勢明顯,具有很強的市場活力。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共同命名的7個毛針織服裝特色城鎮為例,到2004年底,7個特色城鎮生產企業超過1萬家,年產各類毛針織服裝約11億件,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0%,年銷售收入420億元,利潤19億元,從業人員46萬人。
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毛紡織行業國有經濟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大多數國有企業經過改制和重組,實現了資本結構的多元化,困難較大的國有企業逐漸退出,非國有經濟成為毛紡行業的主體。
技術進步推進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間,毛紡工業通過利用國債政策、引進外資、自籌資金等途徑進一步加大了技術改造的投入。
2001年~2005年,毛紡織行業、毛針織行業更新改造投資分別為170億元和30億元,分別是上個5年的5.7倍和11.8倍。大規模的技改使得全行業的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來自海外的投資在帶來先進設備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企業在進行硬件改造的同時,更加重視研發能力的提高,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企業吸收了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經驗,新原料、新技術、新工藝在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企業還充分利用國產羊毛資源,對異質細羊毛進行開發利用。
根據市場需求,企業自主開發出了將粗梳毛紡、精梳毛紡和棉紡的紡紗技術與設備有機結合的短纖維紡紗技術,可以加工長度在30~55毫米的短羊毛、羊絨、兔毛、棉、絲、麻等各種天然纖維與化纖混紡的各種比例的紗線,紗線支數范圍從16公支到110公支,最高可以達到140公支,可以生產粗紡、精紡面料和針織服裝,極大豐富了毛紡產品的范圍,產品更具競爭優勢。{page_break}
“十一五”期間
自主創新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顯現,上下游配套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善,以產業集群和企業工業園區帶動的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更加突出了行業特色。
在此期間,《毛紡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關鍵技術攻關與產業化實施項目為毛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紡紗技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技術推廣面逐步擴大;充分利用我國特種動物纖維及其他天然纖維的資源優勢開展的生產技術應用研究進一步深入,促進了我國優勢產業的發展;新產品研發能力的增強使毛紡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質量效益的提高成為企業產業升級的主要目標;清潔生產技術和低溫、小浴比染色技術的研究、推廣,使傳統洗毛、染色、后整理更加重視節能環保、減少污染和排放,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適合毛紡工業生產流程和管理要求的、具有行業特點的ERP系統和信息網絡、營銷網絡、電子商務等信息系統,對提升我國毛紡工業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業內骨干企業實現產業升級不可或缺的手段。
此外,技術裝備更新速度加快,到2010年,毛紡織行業更新設備資金占總投資的比重達到8.2%,高于紡織全行業1.7個百分點。落后產能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逐步退出市場,毛紡織行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率穩步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9.16萬元/人.年,比“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增長1.9倍。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毛紡織行業還積極參與了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副會長單位江蘇陽光集團代表中國承擔了ISO/TC38國際秘書處工作,成為國內首家由企業承擔國際秘書處的單位;副會長單位鄂爾多斯集團提出并承擔了IWTO羊絨羊毛起球測定方法標準國際標準制定工作。針對進口澳毛質量下降,貿易糾紛難以解決的狀況,毛紡織行業協會與澳方有關行業組織進行磋商,雙方就建立兩國行業組織和機構長期有效的溝通渠道和解決問題的對話機制、維護雙方合法利益、穩定羊毛貿易達成了共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