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業:成本增加 終端銷售飽受煎熬
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杭派女裝與昔日相比,從風格到運營模式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女裝企業的掌門人也已開始習慣“杭產女裝”的叫法。
在經歷了2011年服裝行業裂變的冬天后,2012年的春天似乎依然沒有來到杭產女裝身邊。
帶著希望遠航的杭產女裝,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目前境遇如何?帶著一個個疑問,近日,本報記者走進一家杭產女裝企業,與企業主面對面,傾聽她的心聲。
老板要把廠搬到員工面前
2004年,丁女士走出安徽宣城來到杭州,在五堡租了民房,招來自全國各地的工人,在四季青做起了女裝生產批發生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來了之后她發現,杭州這邊工人資源相對匱乏,大家一起搶。生產時也不能對工人有過高要求,如要求返工的次數多,有的工人不樂意就會立馬走人,去別家工作。來年開工,杭州的服裝企業主也都要為開工發愁,因為家家門口在招工。
為減少工人流動性,降低生產成本,2005年,她將生產環節搬到了自己老家--安徽宣城。裁剪、包裝等環節在杭州,縫紉在安徽。
在那邊,車工工資起碼比杭州低20%到30%,且就業渠道有限,大家都兢兢業業地干活,加上上有老,下有少,車工穩定性不錯。加上一般不用安排食宿,企業生產成本大為降低。
如今,不斷提高的生活、房租、勞動力成本,使得越來越多的杭派女裝老板,紛紛將生產環節遷至省外。品牌在杭州經營,衣服靠外地后勤供應,這一新的模式悄然風行。
不少已婚的外來務工人員,寧愿放棄漂泊在外拿較高工資的情況,轉而返回老家或在家鄉附近就業,照顧老少,更看重和家人的團聚。
“現在父母一般就一個小孩,日子也不是太難過,都希望帶孩子到縣城就讀盡可能好的學校,自己一邊陪讀,一邊在縣城打工。現在人的思想觀念,和以前已不一樣了。”丁女士說。
四季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營銷中心總監陳祝全也指出,人過了30歲以后,就要考慮落戶到哪里。外來務工人員在杭州干20多年,還是難以落戶。在杭州買房子也是個很大的壓力。現在外省的一些小城市,將發達地方的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接過去,然后建設他們的經濟開發區。
他預料,5年之內外來務工人員的回歸潮將會成為主流,“現在是工廠在遷就員工,直接把廠搬到員工面前,這樣的情況在近兩年特別明顯”。
有人把加工基地轉移到國外
雖然時至今日,丁女士品牌的業績在四季青市場里依然拔尖,但她坦言,壓力已越來越大。剛開始企業增速明顯,這么多年發展不大,也遇到了一些瓶頸。
“當時老家縣城就我們一家服裝廠,我們可以挑選工人,而如今,那個小縣城有十幾家服裝廠,工人流動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像四季青的一些服裝企業,到了下半年,就在杭州這邊裁剪好布料,拿到宣城的代加工廠去縫制,市場競爭變得激烈。”
“此外,工人的待遇也越來越高。2005年,宣城廠里的工人月薪在1000多元,甚至幾百元。現在月薪一般在2000元、3000元。工價給得低,工人也會向你反映。企業利潤已不能始終保住原先的點了。”為進一步加強競爭力,丁女士打算,等宣城的廠房造好,生產環節中的裁剪部分明年也將從杭州移至那邊。“目前在杭州服裝業打工的一些夫妻檔,月薪合在一起沒有一萬,他們一般不做。”
陳祝全告訴記者,安徽宣城那邊的勞動力,五年以內可能還是比較低廉的,但不代表五年以后。中國的人力成本在普遍提高,也許在十年以后,我們制造業的生產基地可能要放到朝鮮或越南去。
丁女士就發現她的一位老鄉,原來把加工基地放在義烏,但隨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今年將加工基地轉移到了印尼和越南那邊,那邊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便宜,出來的產品質量也優于國內。老鄉告訴她,有時候,中國的產品質量不夠好,特別是手工工藝不及那邊。
淡季還得給員工“帶薪休假”
2012年,可以說是中國服裝業的拐點,也可以說是杭產服裝業的拐點,剛好步入淡季的時間點,給了一些企業暫時喘息的時機。
記者發現,天氣炎熱難耐,杭州一些加工點和服裝廠已陸續放假,就剩幾個人“看看家”。杭州服裝批發市場里琳瑯滿目的夏裝,開始打起“特價”和“低價”的招牌清貨。
丁女士說,做大品牌、店鋪制的企業,已忙著生產秋冬裝了。而一般的企業則在處理夏裝,出新貨少,秋裝尚未生產,這段時間加工廠正好處在一個活少的空檔期。有的員工趁著活兒不忙,回老家把孩子接過來,有活干就干,沒活干就陪孩子玩。
“現在已進入淡季,某些商鋪還在持續提供新貨。7月份,服裝行業整體的產能和銷量都有所下降,全國都是如此。”陳祝全介紹。
走在服裝批發市場里,記者發現店鋪的營業員也少了一些。有的店鋪趁著淡季給營業員放起了“暑假”。雖然一些商鋪外面貼著招聘營業員的廣告,但多是為下半年做好準備,不用馬上上崗。
“現在四季青營業員的工資也高,好的營業員難招,月薪高的甚至要7000多元,優秀的店長月薪過萬。雖然服裝生意不比從前好做,但優秀營業員工資卻沒怎么下跌。生意不好養不起,店家就會換一部分。有的實在很好的營業員,還帶薪回家休假。”丁女士介紹。
{page_break}
銷售滯銷庫存壓力陡增
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已讓一些企業主頭痛了,而因為社會購買力下降,零售終端生意也越來越難做,進一步銷蝕了服裝企業本來不高的利潤空間。退換貨現象的增加,使得一些服裝企業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
上周,為不形成庫存積壓,丁女士將一些連衣裙以50元/件的虧本價,處理給了老客戶。誰知,因為銷不動,客戶表示寧可以40元/件的價格,即倒貼10元/件的價格還給她。無獨有偶,不久前丁女士看到,一位商戶將幾百件T恤衫,以8元/件的超低價甩賣,據她估計,光T恤衫上的印花成本就要3—4元/件。
以前一季做到兩、三個爆款就足夠了,不用再去開發新品,企業就能維持運轉。但今年生意難做,始終做不到爆款,而企業要養工人,出不了爆款只好不停地上新款,一些企業就像“賭博”一樣,希望能出暢銷款。但是不停地上新款,就有可能不停地形成庫存壓力。一些服裝企業就這樣陷入一個怪圈。
今年來四季青專門幫企業處理庫存的商販,把價格壓得特別低,10元~15元/件的價格,企業主哪舍得把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服裝以“白菜價”給他們?陳祝全介紹,只要規模大點,有工廠的企業,今年多少都會碰到庫存問題,除非從別的檔口拿貨的店家,賣了再拿貨,相對靈活些。
“終端要求越來越高,工人要求越來越高,兩邊要求提高,你夾在中間是不是最難受的?你堅持不下來,最后不是就被踢出局了嗎?”丁女士反問。
離開服裝業的人開始增多
高成本無情擠壓了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終端滯銷又給企業盤活資金鏈帶來了巨大壓力,杭產服裝界的洗牌已不可避免。
前幾天,有位在工業區里幫丁女士賣衣服的客戶告訴她,因為今年生意做得不好,他打算轉行做快餐去了。在他店鋪附近有位老奶奶,一天能賣很多份快餐,賺的錢比他開服裝店還多。而在杭州開了多年服裝廠,自有品牌在業內小有名氣的章先生,今年更是忍痛割愛,將廠轉給了別人,把生產這塊包了出去。
曾經,他的企業做得很大,每年要生產的衣服多達幾十萬件。業務繁忙時,廠里干活來不及,附近很多加工點也都幫他干活。自己訂購的面料,獨一無二的風格和款式,成為他的企業制勝的獨門絕技。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蛋糕沒有擴大,競爭卻越發激烈,大家都能拿到好的面料,好的款式仿得也很快,更新變得愈發困難,他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
“以前再沒有生意,一天也可以賣上千件衣服,或者幾百件,現在一天做一兩百件,有時幾十件,甚至零蛋。現在剎車很快,沒生意的話一下子就沒有生意。”他仔細算了下,企業不生產還好,有時做做反而要虧。
對他來說,車工如果散掉很是可惜,有人接管去倒還是好事。包出去相當于和加工廠一樣,以后如果有活還可以找這家廠生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