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紡織服裝:訂單回流本土 轉化經營產品模式
從第十三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紐約)上獲悉,我國參展的紡織出口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美國經濟的回彈跡象使人們看到了希望。
而美國市場的一些新變化,如紡織品服裝的生產國已不僅僅局限于中國,除了印度、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家外,還有一些是來自美國本土,這些因美國紡織業復蘇而回流的訂單會否對我國產業造成新的威脅?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出口企業還有哪些競爭優勢? 紡織服裝出口業是否已擺脫頹勢?頗值得關注。
部分美國訂單回流本土
近兩年來,由于國內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中國紡織出口企業的競爭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市場需求尚未擺脫頹勢的情況下,歐美采購商開始尋找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供貨商。一時間,“訂單轉移”成為了讓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無奈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談到近期歐美市場的現狀,這也是對業內人士觸動最大的一點。例如,目前許多美國的采購商已將生產訂單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其他紡織品生產國。產品種類以棉制品居多;而論及產品檔次,通常是制作工藝簡單、大眾款式的紡織服裝產品。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這些訂單不僅轉移到了印度、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回歸美國本土生產的。
金融危機后,以紡織服裝業為代表的美國制造業加速復蘇。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成為了強有力的推動者。2009至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購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制造業復興,并逐漸體現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個就業崗位,制造業投資恢復明顯。在從虛擬經濟邁向實體經濟的進程中,美國制造業的“復興”擔當了重要角色,而正是在就業機會不斷涌現的大環境下,一些往日已衰落的紡織企業又逐漸興旺起來。
在美國采購商訂單回流的幾方面因素中,除了該國紡織業的復蘇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在本土采購成本較低。目前,美國從中國進口服裝要繳納16%至17%的關稅,面料的進口稅則在9%至10%。而從本土采購這些產品不僅可節省這部分關稅,而且由于地緣優勢,產品的交貨期也相對較短。
轉化經營產品提檔迫在眉睫
盡管美國的紡織企業要承擔著比其他國家高出幾倍的勞動力成本,但是消費者對于本土生產的紡織服裝產品的價格承受能力較強,所以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美國企業仍能保持贏利。如在美國生產的牛仔褲成本高,同時賣價也高,一條“美國制造”的牛仔褲在當地售價為200美元,中國企業生產的只能賣到100多美元,產自孟加拉國的就只有50美元左右。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各國產業的不同特點和產品定位很自然地就將市場進行劃分了。
我國產的牛仔褲在美國售價100美元或許只是個案,然而,這樣的市場定位已然詮釋出了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紡織出口企業的發展方向。如果還是以生產款式簡單、價格低廉的紡織服裝產品為主,那么企業今后的發展肯定要受到制約,因為這部分市場遲早是要由成本更為低廉的紡織品生產國承接的。在低端產品的價格大戰中,我們以往的成本優勢已不及東南亞甚至美國本土企業。傳統的出口企業必須轉變思路,抓住行業轉型升級的契機,提升產品檔次,在開拓市場能力的同時更要加強建設品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紡織服裝貿易格局悄然變化的關鍵時期,為“中國制造”的產品賦予新的形象與價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