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市緊緊抓住“東桑西移”機遇, 規模效益凸顯
近年來,廣西省宜州市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機遇,把桑蠶繭絲綢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支柱產業來抓,現已初見成效。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宜州市桑園面積和鮮繭產量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一,養蠶農戶連續5年大幅度增收。
全市養蠶收入從2007年的8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7.8億元,養蠶農戶戶均收入從7210元增加到17290元。今年全市桑園面積為30.5萬畝,比去年增加2.4%,上半年全市養蠶82萬張,鮮繭產量3.1萬噸,養蠶收入10.1億元,農民人均養蠶收入高達2350元,比2007年全年增長44.5%。桑蠶繭絲綢產業實現稅收2670萬元,同比增長9.6%。
作為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種桑養蠶已是宜州市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為達到穩中求進的目標,今年初,宜州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年桑園面積要達到30.5萬畝,比上年增加2000畝,出臺了《宜州市2012年桑蠶繭絲綢產業循環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建設方案》。
此外,宜州市還引導蠶農向良種要桑,向科技要蠶,去年冬季以來,全市調進大批優質新品種桑苗,基本滿足蠶農種植需求。同時創建5個優蠶繭示范基地,面積達9000公頃,并全面推廣“五統一”標準化養蠶技術,發動蠶農進行桑園改造。為使桑苗經久耐旱,給桑苗培高土,通過開通科技網絡終端站點和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網絡,及時把握了解市場動態和技術信息,為群眾提供養蠶知識和市場信息。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使桑樹優良品種桂桑優62號、桂桑優12號等推廣率達95%以上,桑蠶優良品種桂蠶1號、桂蠶2號等推廣使用率達100%,全市推廣方格簇養蠶新技術高達100%,小蠶共育率達80%以上。
同時,為了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目標,宜州市還圍繞廣西桑蠶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宜州)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絲綢等中下游產業,著力引進并壯大一批繭絲綢精深加工企業,形成以桑蠶養殖為基礎,繭絲綢加工為主體,以絲綢服裝產業為主的產業鏈條發展模式。既可以解決蠶農鮮繭銷售的后顧之憂,又可以提升桑蠶產業經濟效益。
目前,全市共有14家繭絲綢加工企業,其中繅絲廠13家,織綢企業1家。2012年上半年,全市桑園面積為30.5萬畝,比去年增加2.4%,養蠶82萬張,鮮繭產量3.1萬噸,養蠶收入10.1億元。白廠絲加工總產值4.4億元,同比增長27%;坯綢產值375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172.1%;蠶絲被生產加工產值1800萬元,同比增長20%;絲綢工業總產值4.955億元,同比增長20.08%;繭絲綢產業實現稅收2670萬元,同比增長9.6%。桑蠶產業初步形成了“種桑養蠶—鮮繭收烘—繅絲—織綢”的產業鏈,以桑桿生產食用菌、蠶沙無害化治理和次下繭加工蠶絲被等為重點的桑蠶循環經濟得到初步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