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如何走出低谷:產品創新,創造規模效益
“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不做紡織了,幾十年后可能中國也將不再有紡織企業。”紹興夢城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陽語出驚人。面對當前的困境,中國紡織行業如何走出低谷?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產品創新已成為紡織行業人士的共識。
幾年前,由于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無疑有很大競爭優勢。如今,這種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紡織工人的工資已經由原來的每月幾百元漲到2000元左右,有的地區甚至達到3000—4500元。而在越南等國家,紡織工人月工資折合人民幣僅800元左右,紡織產業的地區性轉移在所難免。
據浙江地區某紡織行業人士介紹,當前紡企特別是中小紡企的工人年齡多在40—50歲之間。現在出來打工的年輕人大都不愿在工作環境不太好、收入又不是很高的紡織行業長期干下去。“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誰來紡織?或許到時,紡企將面臨一工難求的困境”。
“當主要是為了保護發達國家相關行業的全球紡織品和服裝配額制度從1974年開始實施以來,美國的紡織服裝行業不但沒有因為這種保護而‘興旺’起來,反而不斷衰落。拿產業人數來說,30年前美國這一行業的就業人口高達百萬之眾,而保護了30多年后,人數只剩下40萬左右。”2005年11月14日中華工商時報的一篇題為“誰能挽救美國的紡織行業”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文章認為,保護或許只能延緩紡織行業衰退的速度,但卻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其衰退的進程。
紹興隆華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成國華拿出來兩塊樣品布給記者看,“這在市場里可是搶手貨,但咱們做不出來。”嚴峻的市場形勢,殘酷的競爭壓力,讓打著小算盤過日子的成國華也想搞產品創新,但大量的資金投入,未知的市場狀況卻讓他猶豫再三。“安逸慣了,突然去搞創新,總是有些底氣不足”。
但在巨大的壓力下,成國華表示他現在“已經下定了決心”搞新產品,“總比這樣等著倒閉強吧”。
除了自身的產品創新之外,行業人士認為,在當前市場狀況下,國家應該整合資源,調節供需,創造規模效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