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繭絲產業 重慶市黔江區延長產業鏈條
重慶市黔江區蠶業有限責任公司是黔江區委、區政府從浙江桐鄉市招商引進的繭絲綢民營企業。近年來,該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扎實推進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有效推動了繭絲綢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建基地,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近年來,黔江區認真總結吸取上世紀九十年代繭絲行業的經驗教訓,采取了“政府+企業+農戶”三方合作共建模式,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等政策機遇,將蠶桑產業作為骨干農業產業來突破發展,提出了“20萬畝30萬擔”的奮斗目標。區委、區政府將蠶桑納入退耕還林、森林工程政策等,大力推廣良桑,加快了低產改造,蠶桑基地的建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2002年,我區被市上破格列為重慶市“百萬擔優質蠶繭工程”基地區(縣);2005年8月,全市首批實施的“重慶市高效生態蠶業及標準化繭絲綢出口基地建設項目”在我區掛牌啟動;2006年,國家“東桑西移”項目工程、重慶市“十百千萬”優質蠶繭基地建設項目又在我區先后實施,2007年市外經貿委把我區確定為“重慶市蠶桑科技示范區”。截止2011年底,全區栽桑14萬畝,覆蓋22個街道鎮鄉、135個村(居)委、568個組、3.5萬農戶;蠶繭產量由2002年的1587擔增加到2011年的60132擔;蠶農收入由100萬元提高到2011年的9500萬元,增長95倍;蠶繭增量連續6年全市第一,總產量由2001年的全市28位躍升到2011年全市第1位。2012年春、夏兩季發種5.3萬張,產繭產繭38213萬擔,蠶農售繭收入6043萬元,1.8萬養蠶農戶戶均養蠶收入3357元。
二、建機制,推動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一)穩定政府投入機制。蠶桑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投入。一是充分利用退耕還林和森林工程政策發展蠶桑,有效地解決了糧桑矛盾、栽桑前兩年效益低和農戶投入不足等問題。二是穩定產業投入。區政府每年將蠶桑產業發展資金列入預算,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桑園管理、病蟲防治等工作中用好用活政策,支持蠶桑基地建設。同時對絲廠等重大建設項目實行“一事一議”,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等具體困難。
(二)完善蠶農補助政策。搞好基地建設,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是關鍵。區政府制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了蠶農積極性。對新栽桑農戶,桑苗由政府無償提供,產繭量達到規定要求的,每年每畝補助200元,連續補助4年。實行肥料補貼,蠶農按20元/畝的標準交足肥料款,區財政按20元/畝的標準配套補貼,以肥料方式兌現;除蠶業公司按蠶繭市場價格收購外,區政府按每公斤蠶繭補貼6.00元。每新建1個共育室補助10000元、1個室外養蠶大棚補助1000元,新建大棚配2套紙板方格簇補助200元。全面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統一消毒機制,補助街道鎮鄉統防統治專業隊人工工資,共育室消毒每個補助40元,室外養蠶大棚消毒每個補助20元。對當年售繭50擔、100擔、200擔的業主、大戶,分別給予500元、1500元、3000元獎勵。
(三)建立企業蠶繭收購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蠶繭保護價收購長效機制。區政府與公司建立了蠶繭收購價格協商制度,制訂了蠶繭保護價、遞增價等收購辦法,同時參考國際國內市場價格合理調整收購價,在價格低迷期采取保護價(當年不低于前年收購價格),在價格過快上漲期保持每年10%左右的速度遞增,千方百計保護蠶農積極性。如2011年各地蠶繭收購價格大幅度下跌,我區仍然執行每公斤26元的收購價格,高出市內及周邊5元/公斤左右,有效地保護了當地蠶農的積極性。二是轉變蠶繭收購辦法。將原來由企業“眼看、手摸、心定級”的定價辦法改革為“預約售繭、密碼收購、儀評驗級、公斤繭粒數定價”的“陽光收購”辦法,并由鎮、村干部、蠶農代表共同收購監督,真正做到了收購的公開、公平、公正,有效保護了蠶農的積極性。
三、重科技,不斷提高栽桑養蠶效益
(一)加強校企合作。以西南大學、四川省蠶絲學校為技術依托,聘請有關專家作為企業技術顧問,適時開展技術咨詢服務活動。在西南大學、市繭絲辦和市蠶桑站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企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黔江栽桑養蠶實際的“六化五配套”栽桑養蠶技術路線,被市上作為“黔江經驗”在全市推廣。六化,即桑蠶品種良種化、桑園管理標準化、小蠶共育專業化、大蠶大棚飼養簡易化、方格簇結繭自動化、消毒防病統一化。五配套,即一個養蠶戶(3畝桑園養3張蠶的農戶,配套1個室外大棚、1個消毒池、1個貯沙坑、1名合格的養蠶員、2套紙板方格簇)。全區共配套建成小蠶專用共育室300個,共育率達到了100%;建成室外養蠶大棚1.8萬多個,推廣紙板方格簇400多萬片,良簇率達到了100%。{page_break}
(二)狠抓專業隊伍建設。不斷引進蠶業專業技術人才,有效地提高了我區蠶業科技人員的技術服務水平,幾年來共引進各類專業人才20余人。同時,狠抓鄉、村、組三級技術隊伍建設,蠶桑重點鄉鎮均配備了蠶繭生產指導站,重點村、組均設立了中心技術員、專業消毒隊伍、專業共育隊伍,實現供種、消毒、共育專業化,切實保障了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張平單產和蠶繭質量呈穩步上升的良好勢頭。
(三)加強技術培訓。建立了集蠶桑技術培訓、蠶業科研、高產示范、綜合開發于一體的蠶桑教學培訓示范基地。通過教學基地的示范帶動,全區栽桑養蠶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對蠶桑重點鄉鎮的干部和蠶農,每年至少輪訓1次。建立了區、鄉、村三級示范片,示范規模分別達到1000畝、500畝、200畝,有效推動了面上桑園建設。同時,積極探索桑園、蠶枝、蠶蛹、蠶沙等附產品綜合開發利用,蠶桑綜合開發利用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四、育強龍,不斷提高產業化水平
(一)加強龍頭企業自身建設。2002年,黔江區委、區政府從浙江桐鄉市招商引進民營絲綢企業,通過改制重組等方式成立了重慶市黔江區蠶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125萬元,總資產9226萬元,企業員工達到300余人。通過幾年建設,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先后被命名為“重慶市優秀民營企業”、“重慶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重慶市林業龍頭企業”、“重慶市扶貧開發市級龍頭企業”、“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強龍頭企業”。201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實現利稅1883萬元。
(二)注重品牌營銷。在加強基地建設,提高繭絲質量的同時,公司十分注重品牌營銷,注冊了“武陵山”商標,并成為“重慶市著名商標”。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設立了多個直銷點,在機場等對外窗口設立了專賣場柜,有效擴大了知名度。同時,加強國際營銷,公司生產的白廠絲和真絲產品銷售到印度、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地區,實現出口創匯300余萬元。
(三)大力發展蠶絲加工。為發展繭絲周加工,公司于2008年注冊成立了雙河絲綢廠,一期工程完成投資3600萬元,于2009年5月建成投產,解決就業人員250人。2011年生產“武陵山”絲綢產品10余種,生產白廠絲570.9噸、床上用品蠶絲被4980床,實現產值1.8億元。
未來5年,黔江區將著力建設優質高產桑園10萬畝,實現產繭15萬擔,同時大力發展繭絲綢加工業,著力打造“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力爭在黔江建成全國知名、重慶最大的優質繭絲綢生產出口基地。2011年,黔江區政府與浙江大洋實業有限公司、浙江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桐鄉大通工貿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啟動了“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建設。該工業園以重慶市黔江區蠶業有限責任公司雙河絲廠為基礎,總投資25億元。達到設計規模后,可年產4A級以上白廠絲1000噸、高檔絲織綢緞1000萬米、真絲服裝400萬件、真絲針織服裝100萬套、蠶絲被50萬床,并積極開展繅絲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年加工蠶蛹1200噸,提取蠶蛹油300噸;實現年產值50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實現利稅5億元;可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帶動3萬農戶增收致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