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等鞋服業需警惕“空心化” 隱形殺手或致倒閉
記者了解到,在地產巨額利潤的誘惑下,溫州華堅鞋業和奧康集團、武漢太和、紅人都進入的地產行業。紅蜻蜓也進入地產、金融和教育行業,康奈進入了商業地產和商貿業。此外,雅戈爾、杉杉、紅豆、美特斯邦威等國內服裝品牌都是做跨界生意的多年老手。這些休閑鞋服企業在品牌上都釋放出了“空心化”危險的信號。
企業為何會出現“空心化”現象
在特定轉型時期,“空心化”現象在休閑鞋服企業中已經呈現出蔓延的趨勢。對當前企業出現“空心化”愈發的趨勢,專注于中國服裝零售業的品牌突破專家、體驗式營銷推行者、業績倍增模式實戰型專家閔光亞告訴記者,企業導致“空心化”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鞋服業成本不斷上漲,而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產品價格漲不動,企業利潤不斷下滑;
第二,關稅政策。東南亞一些國家鞋服品出口到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可以免關稅,獲得的稅率優惠在11%左右,東南亞國家投資風險相對較小;
第三,企業家短視、浮躁,不愿做實業。從實體經濟出來的錢,一部分集中于炒房、炒股、炒資源上;另一部分則進入高利貸、私募基金、資本運作等領域。以紅人、太和為代表的漢派服飾的衰落,這就是一個主要原因。而同處武漢的貓人服飾,專心致志的做服裝,在國內女性大內衣行業,已是翹楚;
第四,規避風險。歐洲次貸危機以來,國際上的經濟危機影響蔓延到國內,出口銷量直線下滑。與此同時,國內的房產行業卻蒸蒸日上,金融投資也如火如荼。于是大多數企業開始進軍房地產,并投資銀行和學校等產業。涉足新產業,原來公司的精干人員分流到了地產公司和金融公司,原產業的人數急劇下降,本行生意開始利潤下滑,甚至出現了虧損。多年之后,發現問題嚴重,再病急亂投醫,到處找高人拯救企業,但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高人也挽救不了倒下的旗艦。溫州鞋服和漢派服裝紅人、太和就是典型案例。
“空心化”成隱形殺手,或將導致企業倒閉
據《浙江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于2012年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企業減少停產現象明顯增多,溫州市399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012年已停產企業有140家,產值同比下降有2276家,下降面達57%。溫州市就有六成以上規模企業減產或停產。2012年迄今,溫州停產的鞋企有100多家,關閉的有100多家。這些倒閉的企業與“空心化”有很大的關聯。
此外,《調研報告》顯示,2012年前5個月,浙江工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業利潤分別下降23.8%、18.3%和14.3%.企業效益下滑嚴重,生產經營綜合成本卻繼續提高。利息支出425億元,增長36.6%,相當于同期企業利潤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同時,綜合稅費負擔總體較高。浙江省經信委千家重點企業季度調查顯示,42.9%的企業反映二季度訂單同比減少,比一季度擴大3.1個百分點。
據了解,一些休閑鞋服企業出現資金斷裂的情況也跟企業“空心化”有一定的關聯。
閔光亞表示,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經濟服務,使得大部分物質生產部門都轉移到了欠發達的國家和城市。休閑鞋服行業比重下降,這本身不是壞事,它可能反映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或者是公司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和利潤來源。但這只是問題的積極一面,同時還有消極的一面。消極的方面,即實業的萎縮,意味著社會經濟基礎的削弱。而失去了實業基礎,不可能有一個繁榮的服務性社會,也不可能有技術進步。如果實業長期萎縮下去,“空心化”下去,也許服務業的興旺局面可維持一段時間,但終究還是會垮下去。
產業空心化現象的發生往往是在企業轉型中出現的,是企業趨利避害反應之后的自我保護。如果企業“空心化”繼續擴大化的話,企業經營者不能很好地認識這種現象并規避它,就很容易出現產業存在,盡管“不退出、不注銷”,但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僵尸企業”.
對于企業“空心化”的后果,閔光亞表示,品牌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實業,如停止原有傳統產業則對新進入的地產和金融都有不利的影響。為了維持原有產業,實業公司被迫繼續經營,但業務支撐主要靠現有的地產和金融行業輸血。為降低人工成本和技術投資,實業公司實際上在逐步的消減一些不應消減的投入,使得企業的運營進入了更加艱難的狀況。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并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得到解決,實業公司的運營更加舉步維艱,人才流失嚴重,原有的設計和技術優勢消失殆盡,行業地位一落千丈。更可怕的是,國內地產和金融受到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影響,發展勢頭開始趨于平緩,利潤不再豐厚,糾結的企業老板進退兩難。
企業“空心化”之后,勢必會采取防衛措施,情急之下,又沒有針對行業做精準分析,結合自身資源,做出良好的解決措施。于是,打折、降低產品質量等低下的競爭手段就屢見不鮮,攪亂整個行業的競爭秩序,讓整個行業更加混亂,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極大的沖擊。閔光亞分析道。
警惕“空心化”,堅定信心做好實業
福建省總商會副會長、福建匹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景南告訴記者,當前體育用品企業還沒有真正出現“空心化”的現象,體育用品企業都在非常努力的做實業,都在腳踏實地的做好運動鞋服,體育用品企業也積極為中國體育產業做貢獻。
不過,對于體育用品企業應警惕休閑鞋服的“空心化”.據了解,日前,李寧公司和非凡中國分別發布公告稱,非凡中國計劃斥資13.59億港元購入李寧公司約25%的股權。業內認為,李寧公司的此次融資動作,意在進軍地產業。
關于體育用品企業如何避免像部分休閑鞋服企業一樣出現 “空心化”現象,品牌突破專家、業績倍增模式實戰型專家閔光亞表示,對于體育用品企業而言,要避免企業出現“空心化”,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觀念,其實鞋服行業的空間非常巨大,國內鞋服行業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來說,才剛起步,實體行業大有可為,應該有深挖行業潛力的決心和信心。因此,在具體的企業經營中,要創新思路,很好地實現產能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提升自己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對品牌進行深度挖掘,精耕細作,做好品牌沉淀,真正的做出百年品牌。
此外,閔光亞還表示,轉型的鞋企在面臨產業“空心化”時,要抓住時機,通過公司整體戰略轉型,形成有效產業替代機制。讓公司具備轉型需要的各種前提條件。只要一如既往地推動轉型,經濟總是向上的。利潤的短期下滑是轉型的代價,如果轉型成功,利潤自然回升。
閔光亞分析,之所以呼吁鞋服企業的實體經濟,是因為有前車之鑒。歐洲金融服務業快速發展,大量制造業外遷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虛擬經濟肆虐下的高福利,讓經濟不振時無外力“輸血”,這就是席卷歐洲大陸的“主權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日本同樣未能幸免,產業“空心化”讓日本“失去了十年”,體育用品企業應當警惕“空心化”.就如空心的蘿卜,不在冬天里空心,而是在春天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此外,《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要為實現紡織工業強國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體育用品企業要樹立“實業至上”的意識。從整個產業鏈而言,體育用品企業應警惕休閑鞋服企業出現的“空心化”,體育用品企業要夯實體育產業基礎,把實業做的更強更大,為實業強國目標的奮斗獻一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