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百貨已步入微利時代 聯營+自營+租賃或成新模式
近年來,隨著人力、物流等各類成本的提高,傳統百貨已步入“微利時代”。
此外,居民消費習慣逐漸由線下轉到線上。電商通過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等周到服務迅速占領市場。加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斷上漲,傳統零售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核心商圈一向被視為傳統百貨零售業的繁華標志,也是各大商家的兵家必爭之地。如今,身處核心商圈的百貨店卻打起了“退堂鼓”,關店潮呈蔓延之勢。
租金不斷上漲 百貨店紛紛遷址關店
“大洋百貨無錫店租約到期,于2013年5月1日起閉店,將不再對外營業。” 日前,在錫經營十年的大洋百貨的一則閉店公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
自2011年5月以來,繼無錫新世界百貨、英武百貨后,這是中山路核心商圈內關閉的第三家百貨店。同處錫城最繁華的中山路核心商圈內,與大東方百貨僅一路之隔的新世界百貨和英武百貨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先后關門黯然離場。有人曾評價錫城商圈的怪現象“只有大東方和八佰伴兩家獨大,其他商場都生存維艱。”
不僅是無錫,百貨店退離核心商圈同樣發生在很多一線城市。對于不少老上海來說,百貨商店都是以號碼相稱的,可隨著這些號碼店相繼關店或轉變業態,原先的上海十二家“號碼”百貨只剩下五家。
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告訴記者,以前上海的號碼店從第一百貨算起,直到第十二百貨一共十二家,這些百貨店多選址市、區商業中心核心位置,2003年關門歇業的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商業街的標志。
隨著商業競爭日益激烈,現在仍以百貨商店為業態經營的“號碼店”只剩五家: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貨、淮海路上的二百永新、第六百貨、九百城市廣場(原第九百貨)、永安百貨(原第十百貨),其余多數均已關店,或轉換成品牌專賣店。
而在廣州,零售、餐飲等行業的利潤在去年已現下滑。2012年以來,新世界、百盛、金鷹、茂業、銀泰以及廣州本土的廣百、友誼等零售大佬的可比門店增幅均出現下滑。高昂的租金使得餐飲、書店,也包括國美、蘇寧、太平洋百貨、百盛、美邦服飾等門店紛紛被迫遷址或關店。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2013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速為12.3%,較去年12月份的增速下降了2.9個百分點,降幅巨大。在剔除春節因素后,此值是2006年以來所測得的最低值。
高成本低利潤 受電商多面夾擊
什么原因迫使百貨店不得不離開此前一向爭奪激烈的核心商圈地帶。高成本,低毛利是原因之一。
近兩年來,中國的商業地產租金整體呈現飛速上升趨勢,特別是核心黃金商圈的物業租金成本年均增幅達到雙位數。有專業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僅廣州的商業物業近兩年來整體租金年升幅就在5%~10%左右,熱門區域更可達15%以上。”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表示,“與2000年后的十年相比,租金上漲幅度最低一倍,最高三四倍。”大量熱錢從被調控的房地產、疲軟的股市轉入到商業地產的開發和投資上,令商業地產的售價頻頻走高。
另一方面,盡管目前市場增長有限,零售百貨市場的跑馬圈地仍行駛在快車道上。
近年來不但大批的外國品牌、商家開始加速涌入國內并在國內跑馬圈地,眾多國內的零售商、餐飲企業、影院連鎖企業、家電大賣場等企業也紛紛搶占地盤。“商家普遍存在拓展的需求,商業物業的供應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同時,高售價也帶來業主對于高租金的回報需求”。
與高成本相對應的,近年來,隨著人力、物流等各類成本的提高,傳統百貨已步入“微利時代”。
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拼搶異常激烈,商圈內的百貨店鱗次櫛比,除個別個性突出、招商有力外,大多數日子并不好過。
一些商場現在花大價錢搞提檔升級,為保證商場毛利率,百貨業不得不抬高進場費和扣點,為了吸引國際一線大牌,商場按照供應商的要求得倒貼裝修費,這兩部分成本最終將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間接推高商品的價格,高昂的價格又使得消費者“敬而遠之”,造成了惡性循環。
在去年的全球百貨業高層論壇上,上海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國定就曾透露,相較采取自營模式的美國、歐洲等地區,通過扣點聯營的中國百貨綜合毛利率僅20%,為國外百貨的一半。
此外,居民消費習慣逐漸由線下轉到線上。電商通過低廉的價格、便捷的支付系統、送貨上門等周到服務迅速占領市場。加上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斷上漲,傳統零售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面對市場環境的日趨復雜,很多百貨商場已經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王府井、天虹商場、樂天銀泰等一批百貨店試水電商的先行者,正在新興領域摸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但是對于數量不多的中小型百貨實在不敢輕言電商。一方面電子商務本身燒錢厲害,小型百貨電商第一沒有價格優勢,第二和他們的產品品類區別不大,很難吸引顧客來電商平臺購物。
黃文杰認為,對更多的大賣場來說,市中心店租約一旦到期,撤店向土地成本較低的郊區轉移,很可能將成為一種趨勢。“而一些小店店主則會朝著網上開店發展。據悉,每日僅淘寶就有數十萬家新店誕生。
“可以說,一場商業生態的洗牌大戰已經在線下商業物業的高租金倒逼下加速展開。”上海市百貨行業協會秘書長王瀏河亦坦言,面對網購的沖擊,百貨商一方面應當提高商品檔次,更多地銷售需要試穿體驗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應當提升服務品質,讓市民將來店消費作為一種享受。{page_break}
從聯營到自營 過渡模式或成出路
業態單一似乎成了不少傳統百貨的發展瓶頸,而多業態的購物中心則成了不少業內人士眼中的發展趨勢。
“現在的消費者更注重家庭式消費,希望在一家商場享受一站式服務,因此,增加餐飲、娛樂等業態,購物中心化轉型才是發展的趨勢。”這樣也許的確會在短期內奏效,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長此以往,百貨業不但追不上購物中心和MALL的銷售量,反而迷失了自我,丟掉了百貨業自身的特點。百貨商店的出路需是自謀他處、另辟蹊徑。
為避免這一問題,越來越多的傳統百貨開始思考從聯營到自營的轉型。但是由于經營方式轉化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大部分大型百貨商場自營的比例非常小,即使是高調拓展自營能力的王府井百貨集團,所占比例也不足2%。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陳立平認為,中國百貨店急需經營創新,最好采取“聯營+自營+租賃”的模式,其中40%自營,40%聯營,20%租賃。自營包括自營項目,自營商品,發展自有品牌,以及做品牌代理等。
專家觀點
聯營制這一模式本身利潤分成就不高,加上同質化經營、價格戰,百貨店近年的利潤已經越來越薄。但是自營的風險和成本都很高,首先面對的就是人才和資金問題。
商業企業這么多年都以聯營模式經營,買手等人才已出現斷層。其次,做品牌代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前可以直接跟品牌商談,現在都是代理商,有一級二級代理,品牌商與代理商也是有合同的,不可能一下子轉過來。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 范艷茹
在零售網絡資源的稀缺,以及租金暴漲之下,行業將結束之前的五代十國的生存狀態進入汰弱留強的黃金并購時代。接下來通過收購、整合,資源優化、擴大規模、提高市占率,市場將出現若干在競爭中處于優勢的大型企業。
但對市場的新進入者則由于門檻的抬高,遏制了新鮮血液的流入,這對于商業的豐富化是非常不利的。
——廣東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 黃文杰
可以說,一場商業生態的洗牌大戰已經在線下商業物業的高租金倒逼下加速展開。各大城市核心商圈的拼搶異常激烈,商圈內的百貨店鱗次櫛比,除個別個性突出、招商有力外,大多數日子并不好過。
——上海市百貨行業協會秘書長 王瀏河
對中心大城市而言,大賣場業態已經走過了他們的輝煌期,有可能改變經營模式向社區店、精品店方面發展。但二、三、四線城市大賣場仍有利可圖。
——第一商業網CEO黃華軍
中國的經濟經過了前些年的投資外貿拉動發展階段后,已逐漸步入內需拉動的時代。“國家對內貿的重視到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階段,近期政策上可能會出臺一些促進零售業發展的舉措,這些對于零售企業也是重大利好。
——百大集團副總經理 李承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