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遼寧省海城市現狀分析
2009年,海城市紡織企業戶達7100余戶,從業人員近20萬人。其中規模企業111戶,總資產82億元。紡織規模企業45戶,服裝規模企業31戶,印染規模企業35戶。全市擁有服裝設備14000臺套,紡織設備9800臺套(紡綻16.8萬錠),印染設備1980臺套。年紡紗能力8萬噸,年織布能力5億米,年印染能力6億米。年服裝加工能力7.5億件(套)。
一、大力扶持產業發展
制訂發展規劃。2007年制訂了《海城市紡織產業發展規劃》,2010年重新制訂了《海城市紡織產業發展規劃》,并把它作為“十二五”期間發展規劃。
出臺政策措施。2005年海城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幾點具體實施意見》,主要內容包括:積極鼓勵扶持新上紡織項目,鼓勵紡織企業提檔升級,鼓勵紡織企業研發自主品牌,鼓勵紡織企業走集團化、集約化、協作化道路,優化紡織企業服務環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強紡織企業引導和服務等。2009年1月,海城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西柳市場發展軟環境建設決定》,主要內容包括:對西柳市場及配套產業進行重點保護、規范和完善市場日常管理等。
資金投入。投資5000萬元,建設海城市感王污水集中處理廠項目,日處理污水能力8萬噸。每年市財政拿出2000萬元對紡織等行業企業新上項目實行流動資金貸款支持。設立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對重點項目進行扶持。
二、加強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研發設計。海城市紡織企業把產品研發設計放在重要位置,翔鷺化纖、東越制衣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都組建了自己的研發設計機構。
質量檢測。目前,海城市正在規劃建設“海城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其中包括紡織產業的質量檢測中心,實現產品的集中檢測。
人員培訓。通過企業自行培訓、技校培訓等為產業輸送專業人才。
信息化建設。部分企業已建立了信息化平臺,實現了內部管理的微機化、程序化。今年,海城市政府指導海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建立工業信息化平臺,規模以上紡織企業都將進入信息平臺,實現工業統計、產品營銷、技術服務、招商引資、政策咨詢等方面的信息化。
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海城的物流業集公路、鐵路、水路、航空于一體,滿足企業及經營業戶不同形式的物流需求。
三、產業水平不斷提升
2009年,全行業實現產值284億元,銷售收入275億元,增加值56億元,利潤14.8億元,稅金2.65億元。
優勢企業不斷增強。經過近幾年的迅猛發展,海城紡織業涌現出了一批優勢企業,并逐漸成為行業中的龍頭。
名優產品不斷涌現。海城市紡織行業擁有海豐集團“亞比”牌棉布、中新印染有限公司“中新”牌花布、雷彭服裝有限公司“雷彭”牌服裝等6個遼寧省著名商標。
園區建設規范有序。目前遼寧海城紡織工業園、感王高科技輕紡工業園、西柳服裝加工工業園、中小織造工業園和南臺箱包工業園已有96戶規模以上企業入園,占全市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的86.5%。
四、高度重視節能減排
海城市政府對節能減排工作高度重視,市政府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并成立了海城市節約能源管理辦公室和污染減排管理辦公室,負責節能減排的具體工作。每年把節能減排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鎮區,并作為鎮區的剛性指標進行考核。市政府與年耗能千噸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簽訂了《節能目標責任書》。全市印染企業均安裝污水處理設施,并成立污水處理機構,專人管理,減輕了環境污染負荷,對不達標排放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否則予以關停。感王高科技輕紡工業園區內日處理能力8萬噸的污水處理廠一期已于2008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使西柳、感王兩鎮印染企業污水實現了達標排放。
五、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海城市紡織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依法納稅,按規定為職工繳納養老、工傷、失業、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不拖欠職工工資,不拖欠各項財政性資金。積極支持所在鎮、村的發展,有的企業拿出資金為村里修路,有的支持鎮村教育和各種慈善事業。紡織產業的發展也為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國企下崗職工解決了就業問題。僅西柳服裝市場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達40余萬人。
六、積極發揮協會組織作用
海城市紡織產業集群有兩個行業協會,一個是海城市紡織行業協會,另一個是海城市西柳服裝行業協會。
海城市紡織行業協會成立于2007年5月,有會員單位120個,其中理事會成員單位24個。該協會成立以來,按照《海城市紡織行業協會章程》和政府賦予的職能,認真開展工作,多次召開會員大會和理事會議,研究紡織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參與制定了《海城市紡織行業發展規劃》,組織紡織企業參與各種紡織服裝展洽活動,組織開展創建名優產品活動,積極為紡織企業搭建政策、技術、用工、招商、信息等平臺,完成遼寧省紡織行業協會交辦的各項工作。
海城市西柳服裝行業協會成立于2009年8月,有會員單位160個。協會成立以來,重點開展了西柳中國北派服飾萬里行大型招商推介活動。由協會聯合西柳褲類、棉服、男裝、女裝、童裝等地區品牌企業赴東北、華北、西北、中原等地區下線市場進行展洽推介;與下線市場的經銷商、代理商實行面對面對接,爭取下線市場商戶加盟北派服飾;組織西柳地產品牌企業參加全國著名展會,利用國內知名展會將“北派服飾”在全國推廣;舉辦中國北派服飾設計師大賽,詮釋北派服飾的風格理念,培育發展北派服飾的品牌研發機構和設計師隊伍;開展北派服飾全國優秀采購商評選和培育北派服飾成長型品牌等系列活動。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
產業鏈銜接不夠緊密,紡紗、印染、服裝產業之間上下游發展關聯度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生產能力不強,全市紡織企業和業戶7100余戶,規模企業只有111家;產品檔次不高,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低檔產品、傳統產品仍占一定比重;行業的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個別企業存在環保問題,有偷排和超排現象;人才結構失調,普遍存在“用工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