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模式落伍 百盛純利大跌近四成
新店仍然是百盛難以言說的痛。18日走訪看到,盡管在周末購物黃金時段,開業兩年的百盛太陽宮店內依舊客流稀少?;蛟S是由于業績欠佳,部分鞋類品牌已經撤離。
繼去年遭遇上市八年來的首次凈利下滑后,第一外資百貨百盛的業績仍在下滑。百盛集團昨日發布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6月30日,集團純利下降38%至3.25億元。盡管此前百盛創始人鐘延森重掌百盛,并對中小型百貨店進行了調整,但自救效果并不明顯。在業界看來,受電商和購物中心的雙重沖擊,主要靠傳統零售業態打天下的百盛的經營模式已經有些落伍。
百盛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集團銷售額為89.79億元,增幅4.9%,毛利率下降0.8%,經營利潤下降32%。上半年,百盛新店經營虧損為5900萬元。
18日,記者走訪百盛太陽宮店發現,即便是周末店內客流也較為稀少。同時,據商場一品牌導購介紹,位于商場5層的皮鞋手袋區的妙麗、哈森、曼仙妮等均已撤柜。某品牌工作人員表示,該專柜業績比去年有起色,但與其他門店相比仍不太理想,“去年,專柜淡季銷售額為1萬-2萬元、旺季3萬-4萬元,今年專柜淡季銷售額相當于去年旺季”。
據一位接近百盛的人士透露,盡管太陽宮店作為百盛集團北京總部,但由于百盛店內客流有限,入駐品牌多為B類店鋪。B類店鋪由少部分新款和大量舊款商品組成。而在西單、王府井商圈進駐的品牌多為更新速率快的A類店鋪。此前,百盛太陽宮店引入的品牌甚至多為只銷售折扣商品的C類商鋪。記者昨日致電該百盛門店相關負責人,但并未得到回應。
在商業專家劉暉看來,目前行業競爭激烈,加之電商施壓,這讓以服裝零售為主的百盛受到明顯沖擊。劉暉表示,部分百盛門店體量較小,品牌吸引力有限。同時,百盛店內缺乏難以被電商替代的體驗型業態。
盡管百盛創始人鐘延森重掌百盛后,對中小型百貨店進行了調整,并于近期關閉了3家百貨店,但商業專家認為,重新整合的百盛集團亟須進行二次定位。
事實上,同為外資大鱷,來自新加坡的凱德商用已在中國36個城市擁有61個購物中心,其中北京已有10家門店,而入華近20年,百盛僅在北京開出了3家門店。百盛方面表示,集團在調整門店的同時也在加緊擴張。上半年百盛新開兩家門店,預計年底還將有5家新店亮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