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服裝市場復興的“三座大山”分析
作為“永不衰落的產業”,服裝產業的發展前景是極為誘人的。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踏上了絲綢之路,源源不絕地送出令世界為之傾心的絲綢服裝。時至今日,我國已年產服裝百億件,是不折不扣的“服裝大國”。
國內物價的不斷上漲,當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喪失的時候,如何在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應用方面進行創新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但由于國內服裝企業在對信息化應用的認識以及人才、技術等方面還普遍存在瓶頸,導致了目前我國服裝企業信息化的應用普及率還非常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軟件應用上,我國服裝企業目前主要還在依靠財務系統、進銷存系統,或者是工資核算系統,企業ERP系統已實現的還不到10%。
第一座大山:認識瓶頸
服裝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服裝企業的信息化絕不是單純的對軟件的應用問題,它還涉及到企業管理架構的調整、業務流程的重組等等方面。
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提供的是一個整體企業運作模塊,它蘊涵先進的經營理念、科學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術,它將引導企業進入標準化的管理運作模式。
因此,企業要有效實施信息化,作為供應商就應先從對象企業的管理結構入手,了解它的管理層次是怎樣設置的,有什么功能部門,有多少子公司或加盟商,接著要了解企業的物流結構,如檢查每一環節的合理性及其所需要的信息流等。只有從這些根本的管理架構入手,改變其不合理性,信息化才能順利而有效地施行。
但實際上,大多數服裝企業老總對信息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甚至只是簡單地認為信息化只是一種購買軟件的行為,而沒有從商業意識、企業戰略上去考慮。
所以服裝企業在選擇信息化系統時,往往注重的還只是價格是否便宜,功能是否全面等,而沒有考慮到關鍵的層面,比如如何使企業的信息化系統與自身業務相結合,信息化系統是否符合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等等。
在業內,ERP項目往往被比作“一把手”工程,也就是說,信息化要解決的絕不僅是一個IT問題,它還必須要被提到戰略決策的高度去考慮。
所以,對于即將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服裝企業來說,必須要做好自身企業的戰略規劃,只有對自身發展戰略明確了,才能知道什么樣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更符合自己的發展需求。
如果企業只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那無疑是一種可怕的短視,其信息化項目最終遭遇失敗或者沒有實際效果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二座大山:人才瓶頸
在企業的信息化過程中,往往需要復合型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求精通信息技術,還要精通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管理知識。但目前很多服裝企業IT部門的人員,要么只是精通信息技術,要么就是只對業務流程有所了解,這就造成了服裝企業的業務需求與信息化系統難以有效對接的矛盾。
一旦信息化系統上線,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來,而企業IT部門人員就是疲于奔命也難以解決實際問題,長此以往,業務人員對信息化系統信心不足,最終導致系統實施的失敗。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認識問題,很多服裝企業在沒有開展信息化項目時,往往不會去注重IT部門人才的培養和儲備,IT部門職員的角色相當于網絡管理員;而在開展了信息化項目之后,IT部門也往往只是被當做一個技術后勤部門來看待,并沒有被充分納入到企業的整個業務流程設計中去。業務流程設計與信息化系統脫節,信息化項目自然也就難以實現其價值。
第三座大山:技術瓶頸
對許多服裝管理軟件企業來說,生產過程管理一直是一個禁區。原因就在于服裝工廠款式、工序繁雜多變,所涉及到的顏色、尺碼等二維信息,更使得管理難上加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收集到實時的生產數據,生產車間的信息化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例如,在工人工資方面,直到今天,絕大部分服裝企業,還在沿用幾十年前發明的“飛仔”來管理生產進度、計件工資等;而結合傳統“飛仔”方法的管理軟件,也只是機械的把手工抄寫數據變成電腦錄入,并無實質性的進步。
這種傳統的“飛仔”計件方式無疑存在眾多問題,生產進度無法快而精準的匯報,計算工人工資需要花費時間等。直到后來RFID技術的出現,才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速度,也使得服裝工廠實時收集生產數據成為了可能,從而徹底淘汰了傳統的“飛仔”管理方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