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仿棉須謀劃終端理念轉變先行
在第20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期間,一則超仿棉的廣告吸引了眾多與會代表的眼球。3分多鐘廣告以精美的畫面、溫馨的場景、動聽的音樂打造出蘋果式的大片。廣告試圖迎合當前的體驗消費、理念消費潮流,傳遞出舒適溫馨、創新進取等意境和精神。在回答了夢想源自什么,快樂源自什么等問題之后,廣告打出了“美好生活的靈感來自逸綿”的標題,在追根溯源中探討我們美好生活的背后有著怎樣哪些努力與創新。
這是纖維行業運行模式轉變的一個信號。從歷史維度看,告別短缺,進入過剩時代后,纖維產業開始認真思考什么是產品,什么是銷售。在最近舉行的中國科協2014海峽兩岸超仿棉加工技術應用研究青年科學家研討會上,有專家總結中國臺灣纖維產業的發展經驗后認為,纖維企業不能單純的認為生產出纖維然后順利完成銷售就是合格的企業,纖維企業的業務遠非如此。以終端消費品為中心看纖維企業,纖維企業不能獨立完成制造,與其他生產企業有著緊密的合作關系;以消費行為看纖維企業,纖維企業不能全面了解終端市場的動態,其服務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分析為何要發展超仿棉時,業內列舉出了幾個原因:一是目前化纖在紡織服裝中的應用加大,纖維加工總量中2/3是化纖,而且未來化纖在全球纖維的消費比重還會繼續加大。二是下游服裝等應用領域的升級對于纖維的要求越來越高。三是終端消費升級,普通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品味正在發生變化,化纖要看到市場的需求而做出創新與調整。四是化纖行業本身面臨階段性產能過剩壓力,轉型升級需要技術支撐與明確方向。五是在環境資源約束下,化纖行業要節能降耗,研發與采用超仿棉等新技術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以上的問題都是客觀分析。而在下游企業的眼中,他們認為如果要為這些理由排序,那么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應該排在第一位,而不是聽業內一直在講化纖的用途有多廣。這也是提醒纖維產業的視角應該轉變,不能從自身去思考未來,而是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如果說消費者是上帝,客戶的上帝更是自己的上帝。
這點從中國臺灣代表與大陸代表的發言中能明顯感受到。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副主任安大中在介紹臺灣差異化纖維科技發展策略時,其研發從一開始就分析了終端市場的需求,并以生產、營銷模型量化了生產每個環節的步驟。他以次微米結構聚酯的研發案例表示,技術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工廠車間里的事兒,他要為每一件研發的產品制定出市場策略,并針對消費者的“滿足感”不斷升級改進。同時,研究與生產纖維時還要關注大氣候,即時刻關注國際時尚潮流,并以引領潮流為追求。這在大陸的纖維企業看來有點“虛”的事兒,他們通過模型量化與嚴格的實施步驟實現了產品的落地與推廣。
正如一位加工人造皮革的企業代表所言,行業之間有技術門檻,不能讓技術門檻成為各自的本事,而要成為合作的契機。如果共同為做出一雙鞋子而努力,這鞋子肯定會受人喜歡。
打破化纖周期性波動,需要行業做出品牌。超仿棉正在做著這樣的工作,推出了“逸綿”品牌。然而下游企業表示,超仿棉的價格比一般纖維品種要貴,而在終端卻沒有被消費者認可,未受到消費者追捧,終端企業為什么要費力選擇這個品種呢?一家終端企業的代表更直接地認為,自己說好不如別人說好。纖維企業這樣推廣很費精力與物力,不如推動終端消費,之后各方面的企業都會主動參與加盟。而且,這在行業內也有成功的先例。
一家下游企業拿其他行業終端消費品的成功案例作比,建議超仿棉也可以學習爆款、明星單品的思路,重點推出一種功能型產品,被大眾接受后再逐漸推廣更多產品,否則其現有概念過大容易被淹沒。
業內人士表示,超仿棉剛剛開始跨越了產品產業化的階段,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市場營銷。與上下游的溝通還處在磨合階段,一些技術問題還在不斷改進之中。多種營銷方式都會探索,不過肯定不再是之前單純生產的老路。
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超仿棉項目的組織單位,其角色也在不斷地深化。聯盟副理事長趙強表示,要吸收更多下游企業參與到聯盟工作中。那些終端的大品牌企業正是他們下一步要尋求的合作對象。而在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他們要選擇那些有研發偏好的企業,這樣產業鏈的搭建才會更有效率。
同時還要盡早建立嚴格的吊牌制度。下游企業主動提出這個問題,也是總結了一些創新纖維推廣的失敗教訓。做好市場推廣要以標準為后盾,以吊牌為鮮明的標識。做好標準體系認證工作才能保證結出的果實被順利收獲。而下游企業提出這一點要求,也表明他們參與其中需要利益的保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