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棉花產業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施情況
(一)棉花市場價格從“政策市”向“預期市”轉變
棉花市場價格正在從臨時收儲托市價格走向市場價。過去,臨時收儲政策“調控價格”和“托底購銷”的效果明顯。從過去三個年度的籽棉收購價格來看,除了2011/2012年度出現先降后升的波動外,棉花收購價格基本保持在高位穩定運行,2011-2013年籽棉收購價格分別為8.40元/公斤、8.74元/公斤和8.90元/公斤。從目前目標價格實施的情況看,2014年9月1日起,發改委會同財政部、農業部、中儲棉和棉花協會開展了棉花目標價格監測工作工作,監測期為9月-11月底,共計3個月。根據農業部的監測數據,9月-11月的籽棉收購價格分別為6.38、6.13和5.71元,籽棉收購價格逐步下降。從目前監測數據與往年數據對比來看,隨著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在棉花收購中的推出,棉花收購價格出現明顯的下滑,從過去的“政策市”逐步向市場的“預期市”轉變,從目前情況來看,棉花價格處于下降通道之中,并且會持續一段時間。
今后試點階段目標價格水平的確定將采取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每年確定一次,以便根據試點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并在作物播種前公布,以向農民和市場發出明確信號,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安排農業生產。
(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目標價格補貼以試點地區種植者為補貼對象,與作物實際種植面積或產量、銷售量掛鉤,遵循多種多補,不種不補原則。2014年新疆目標價格補貼按照核實確認的棉花實際種植面積和籽棉交售量相結合的補貼方式,中央補貼資金的60%按面積補貼,40%按實際籽棉交售量補貼。目標價格補貼的發放的基本流程分為三步,一是補貼方案制定。中央財政當年12月底向自治區財政撥付補貼,次年1月上旬自治區形成統一的補貼方案,報目標價格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自治區政府審議。二是核算補貼信息。縣市農業等相關部門開展面積和產量等的核實,農業部門發放種植證明,加工企業向交售棉花的生產者提供交售發票,政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審核補貼信息;三是補貼發放。采價期結束后,如果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中央財政按照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國家統計局統計的產量,核定對每個試點省(區)的補貼總額,并將補貼額一次性撥付到試點地區。試點省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補貼辦法,負責將中央撥付的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種植者手中。
據報道,截至12月19日,國家首批預撥到地方的35億元補貼資金中,已實際兌付31.38億元,兌付進度為94.4%。后續的國家補貼資金將于近期下撥到位。新疆將在2015年1月和2月分別公布面積部分補貼標準和交售量補貼標準。
(三)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補貼環節不完善,基礎操作工作待加強
2014年,按《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規定,棉農、植棉單位交售籽棉時要提供身份證和種植證明。由于是第一年試點,個別地區種植證明發放不及時,導致交售進度受到一定影響。另外,新疆存在大量的包地租地種植棉花的現象,但是實際的補貼并不能補給正在的種植者,租地人和承租人之間因為補貼問題尚存糾紛隱患。目標價格涉及農業、財政、統計、國土、司法等各個部門,工作較為復雜和繁瑣。
2.市場風險加大銀行貸款謹慎收購資金顯緊張
往年因為有臨時收儲政策,中儲棉直接收購,不存在資金的問題。如今軋花廠直接重回市場,市場風險加大,銀行的抵押貸款也變得謹慎,特別是沒有農發行貸款支持的一些企業出現了資金緊張的情況。
3.巨災風險防范不夠,補償輔助措施不足
今年10月份新疆出現了雨雪天氣,給棉花的采摘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棉花的品級和質量造成了損害,同時也成為后期價格下滑的重要原由之一。我國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目前是考慮正常的市場情況,倘若出現大的自然災害,造成棉花的絕收等情況,那么目標價格將如何補償,如何構建保障農民基本收益的安全網機制,尚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