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家紡產業品牌意識增強 新常態下積極應對
南通家紡產業集群品牌意識增強 總體利潤仍需提升
3月10日,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2015年春季調研工作"安排,由中紡聯張莉副會長帶隊,聯合品牌辦、服裝協會、家紡協會、服裝設計師協會、絲綢協會、毛紡協會、印染協會、企管協會、檢測中心、社會責任辦及《紡織服裝周刊》十一個單位(部門),組成17人調研小組來到家紡品牌之都-江蘇南通,分別對南通海門、通州地區進行調研并開展深入座談。
在調研疊石橋家紡產業的過程中,疊石橋市場管委會主任江永軍介紹到,海門市政府對家紡產業的整體定位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支撐產業、主導產業,以及"萬民創業、萬眾創新"的富民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近年來,海門疊石橋家紡產業呈現出幾大特點:一是生產基地加銷售市場有機結合、互動發展。二是自主品牌與區域品牌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三是價格指數、流行趨勢的發布成為引領行業走勢的風向標、晴雨表。四是日臻完善、功能健全的公共服務為產業發展、企業做大做強、市場做精做優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五是堅持國內國際內貿外貿兩大市場相互結合、優勢互補。
2014年,海門市整個產業集群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6億元,同比增長18.6%。疊石橋市場成交額553億元,與此同時,2014全年完成發明專利申請23件,新增有效發明專利41件,新增注冊商標120件,其中江蘇省著名商標3件,南通市知名商標6件。
在調研通州家紡產業的過程中,通州區副區長劉洪對調研組介紹了當地家紡產業的有關情況。他表示,通州一直以來都是南通家紡產業的核心區,先后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家紡協會授予中國家紡名城,川姜鎮被評為中國家紡名鎮,先鋒鎮被授予色織名鎮。現代家紡是通州的傳統支柱產業,也是通州的優勢特色產業,現已成為通州產業鏈最完善、最具競爭力的特色板塊,通州家紡產業形成了全產業鏈發展的新格局。
據介紹,通州紡織服裝企業有3000多家,規模企業364家,其中,家紡產業占90%以上,年生產銷售600多億元。2014年通州紡織服裝實現規模工業產值465億元,增長7.4%,規模工業產值占全區25.2%。實現出口中11.75億美元,增長5%,出口額占全區40%。上繳增值稅4.7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32.1%。2014年通州還成功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現代服務業家紡研發設計產業化基地。
在聽取調研情況后,張莉副會長表示,從此次調研的情況來看,得益于當地政府多年來對家紡產業的整體規劃與定位,2014年海門、通州兩地的產業經濟運行總體仍然處于平穩態勢。在國內紡織行業進入"新常態"時期的背景下,企業普遍更加重視品牌建設,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大多數企業的業績能夠穩定增長,與此同時,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也進入了深度調整期。
在生產環節:企業的用工、勞動力等成本上漲壓力較大;在市場銷售環節:企業產品銷售業績增速放緩,尤其是內銷市場增速明顯回落。在渠道及品牌建設方面:家紡企業的品牌意識增強,利用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及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利潤仍需提升。
此外,調研地區和企業對2015年的預判較為積極,多數企業表示當地產業將保持平穩發展態勢,認為2015年行業將處在"新常態"時期,于此同時,在壓力猶存的同時,也有部分企業表示出了品牌建設的信心將更加堅定。
在此次調研中,海門、通州兩地的家紡企業在建設自主品牌的過程中還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企業多年來對國內外家紡市場的了解與判斷看,家紡品牌建設的出現的新特點主要受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增速放緩的持續影響而產生,在中國經濟步入的"新常態"時期,家紡品牌的培育與建設的信心不降反增,部分企業家面對宏觀需求持續低迷的現狀,積極修煉內功。調研中發現:自動吊掛線等新技術的引進、企業產品自主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政府積極營造良性經營環境,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逐年加大、思考新的品牌模式,整合資源打造跨行業品牌培育平臺等等創新舉措以及在"新常態"下對產品及用戶需求的精細化管理,都為未來南通家紡平穩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