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與京東發力新零售 誰能占領下一個零售時代?
“我希望大家記住,這五個新將會沖擊很多行業,今天我們先提了,不要二十年以后說我們又破壞了你們。”
今年7月,在停辦五年后再度重啟的天下網商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親自放話,暗示零售業將迎來大變局,阿里將攜“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幫助網商渡過難關。
他的老對手京東也沒閑著,阿里的網商大會前一天,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發表署名文章,叫板“新零售”,稱零售不存在新與舊,改變的是零售業基礎設施,同時造出“第四次零售革命”概念。
不管叫“新零售”還是“零售革命”,高調造概念的背后,是稍有放緩的網絡購物交易規模。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7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8.9%。雖然仍保持高速增長,但增速放緩,過去兩年,這一增幅都在三成以上。
這些曾經的實體零售“入侵者”意識到,當電子商務的人口紅利衰退,想繼續在零售業中攻城略地,單憑一己之力遠遠不夠的,需要包括實體零售在內更多力量的加入。
于是,一波針鋒相對的造勢過后,這些“入侵者”改稱自己為“賦能者”,在二三線城市乃至鄉鎮、農村重新規劃戰場,一切實體都變成了可以改造的對象,一番“合縱連橫”正在開啟,一場零售與消費的變革也徐徐展開。
“以長擊短”
表面來看,兩大電商巨頭的種種言論似乎是在闡釋行業趨勢,其實都是以自家業務作支撐,突出強項,弱化短板,在零售業變局時代,論證自身業務的合理性,展示“引領這場變革”的可能性。
以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為例,作為“五新”戰略之一,其提出未來將改變的與網商相關的供應鏈、全渠道、線上線下融合、物流、金融支付等多個領域,實則覆蓋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阿里版圖內的幾大業務板塊。
阿里巴巴集團CEO特別助理沖虛對記者解釋稱,“我們思考的‘新零售’是基于天貓為底座,集合整個集團各方面的能力來構建的生態體系,用數據驅動完成對商業里面的三個要素——人、貨、場的重構。”
可見,“數據”才是阿里“新零售”的核心,背靠的正是阿里長期平臺化運營思維下,以天貓為主的電商平臺飛速壯大所產生的龐大的GMV(商品交易總額),而這正是京東的短板。
京東的“零售基礎設施”定位,背后依托的是它在垂直領域的重資產模式。
以物流為例,京東花費數年的人力物力,投資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倉儲、快遞網絡,京東平臺上的店鋪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自營為主,這在早期成為了京東的核心壁壘,但“護城河”也影響了業務擴張,長期形成的閉環很難突然開放。
盡管最近幾年,做電子產品銷售起家的京東也在不斷拓展服飾、食品等其他大消費品類,但它的GMV規模仍遠不及阿里。并且,除了運營10年的重物流模式正在顯現速度和穩定性上的優勢,在京東版圖上其他業務,京東金融、京東云等都相對年輕,難以對標已經獨立的螞蟻金服、阿里云,僅足以勉強支撐它的“基礎設施”理論。
同樣的,阿里開放平臺業務模式的不可控也在顯現弊端,今年6月菜鳥物流和順豐矛盾的激化,為阿里“大數據”的可靠性蒙上了陰影,而對手似曾相識的業務版圖擴張,也讓競爭越發焦灼。
于是,雙方都開始在從各自的擅長點出發,拉攏合作伙伴,希望壯大陣營。
京東的核心在于強調開放意識,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稱,“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生產關系,從老虎和羚羊的關系變成共生、互生、再生的盟友關系。”
而馬云則在明晰阿里巴巴的邊界,強調“阿里巴巴不能把別人的飯碗都搶光,因為我們今天體量過大,我們必須做別人不愿意做、不能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是阿里巴巴的定位,也是我希望的國有企業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定位,就是應該做那些民營企業不能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這場零售變革大戰,變得愈加有看頭。
磨合期的煩惱
不管叫“新零售”還是“零售革命”,理論層面是一回事,而到了具體落地時,當一些不確定性才涌現出來,“賦能者”才會發現,變革零售業的夢想要實現并沒有那么簡單。
其中最顯著的挑戰在于,由于零售業本身鏈條過長,各環節參與者構成復雜,利益難以統一,合作的背后難免貌合神離。
以天貓一直著力推動的“三通”(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為例,打通各環節的數據是阿里“新零售”的基礎,但至今進展緩慢,即便對于銀泰這樣的阿里版圖內核心成員,“會員通”依舊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銀泰執行董事兼CEO陳曉東對記者說,“會員通不是難在技術,而是利益重新分配。每個公司都把會員認為是自己的核心,雙方在做賬號打通時,基于商業的決定因素大于技術層面的因素。”
在電商和實體零售沖突融合的階段,類似由“利益重新分配”問題引發的矛盾不在少數,它幾乎存在于品牌方、實體零售渠道和電商之間合作的每一個環節。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顧客如果在線下體驗試穿服裝之后去線上下單,線下的服務人員要怎么獲取傭金,如何來平衡線下和線上的分成,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天貓事業部服飾綜合運營資深經理子清說,阿里曾經給商家提出過一種利益分配模式:導購角色負責引導消費者進行加購行為,銷售角色掌握著門店的發放貨權,而電商除了作為收銀或者產生利潤的渠道,未來還會擔任服務的角色。
這種利益分配構想改變了舊有線下的整體分成體系,也在無形中放大了電商的權利,弱化了線下銷售和導購的分成模式,雖然從長遠來看可以提高商家的利潤,卻不利于促進線下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其涉及的人與利益的博弈,對于電商來說,不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可以解決的。
天貓還試圖通過一些新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銀泰與天貓聯合打造了家居館和零食館,店內掃碼購買,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時同價,而這些場館均采用“合伙人制度”,與互聯網公司同步。
但僅憑這些小嘗試,龐大的新戰略難以落地,在進展緩慢的情況下,電商們把這場零售新變革的突破點瞄準了數量龐大的便利店。
這會成為新的契機嗎?
“A還是B”
在中小城市和廣大鄉村,便利店大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存在,這些外來的“賦能者”突破的第一步,就讓原始商業生態下的“夫妻店”主們做一個“A還是B”的選擇題。
京東自2014年年底開始在縣級城市開設“京東幫服務店”,截至去年年底,“京東幫服務店”開店數量已經突破1700家,主要解決配送的問題;阿里也在去年年底推出了“零售通”,切入點是幫助除農村外的中國二~四線城市已有的700萬家夫妻店建立完整的數據化運營體系。
不同的是,前者側重通過物流能力提高配送效率,而后者側重幫助店主對接品牌方,解決上游供應鏈的問題。
但隨著今年4月劉強東推出了“百萬便利店計劃”,統一采用京東的供銷體系,向供給側發力,二者對標的業務相似度又有加強。
對手間的競爭以外,電商們仍然要解決一些共同的難題,諸如,讓品牌商進入零售通體系容易,但如何讓供應鏈末端的夫妻店也在線起來?原有供應鏈錯綜復雜的環節中,人與利益分配的問題,將是技術以外永恒的難題。
當然,除了改造類似“夫妻店”這樣的舊有業態,電商巨頭還在試圖從一些新的業態中尋找突破口。這些新業態,才是電商們下沉實體所帶來的與以往舊有零售業態完全不同的創新。
以阿里的盒馬鮮生為例,它是第一家推出30分鐘3公里的B2C電商,與此同時,行業內普遍配送速度僅能達到三小時。
這個運送效率的背后,是盒馬創新出的賣場與倉儲集于一體的新業態。沖虛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盒馬表面看上去是一個超市,其實它的本質是倉和配。”
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商超類傳統零售企業每年每平方米是1.5萬元左右營業額,而盒馬在今年已經實現了5萬元的行業內最高坪效,其中北京十里堡店開業一個月實現盒馬單店銷售第一,100多萬的銷售額。”
盡管單店業績看起來不錯,但3公里的設定要求盒馬要高密度開店,在這背后,如何快速拓展店鋪的同時保持單店銷售額,如何篩選合資方來保證品控等諸多難題依然待解。
盡管擺在眼前的困難還有很多,但要知道,今天發生在中國零售行業的一系列變革,很多不同以往的全新嘗試在全球范圍都沒有可參照的范本,它在行業內產生的影響卻似乎證明,這條路的方向是對的。
關于未來,可以預見的部分是,這場由技術推動的零售業大戰,正在撼動傳統零售幾十年來的舊有體系,甚至正在延伸至覆蓋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各個行業,在“新零售”以外衍生出更多的“新XX”。
變革周期的B面是,無論是率先進行互聯網轉型的傳統零售還是積極擁抱實體的電商,沒有一家已經進入了平穩安全期。在各種新概念背后,帶給消費者真正更好的新體驗,才是占領下一個零售時代的關鍵。
更多精彩報道,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