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老虎手藝傳三代 臨沂老太煙臺做“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玩具,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里,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還能保護財富。“我們那兒講究,生了男孩就要送老虎,有威望。現在會做的人不多了,只要誰家生了孩子,就來找我做老虎,我們家三代都會做這玩藝。”3月23日,記者慕名找到了這位做“老虎”的老人。在煙臺市大廟文化市場的明靜軒中,老人牛慶梅身穿一件深紫色的手工棉襖正在女兒王靜的幫忙下收拾著當日準備帶出去擺攤子的“老虎們”……
抱著“老虎”趕廟會
今年64歲的牛慶梅來自臨沂市的沂水縣,一提起到煙臺賣“老虎”老人樂了,高興地講起了抱著“老虎”趕廟會的經歷。“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玩意兒能賣錢,第一次抱著自己做的這些東西去廟會賣了個精光。”
今年年初,在煙臺做裝裱畫買賣的女兒王靜給臨沂老家打電話,想讓老人在初九毓璜頂公園廟會的時候來煙臺玩幾天,湊湊熱鬧。老人起程來煙臺前琢磨著,把自己做的幾只布老虎給6歲的小外孫女帶上,逗個樂子。就這樣,老人帶著她的“老虎”來到了煙臺。
初九那天,準備出門趕廟會時,女兒跟老人商量把“老虎”一塊帶上,尋思趕廟會人多應該能賣幾只,賣不出去自己的手藝品拿出去展示一下也不錯。讓老人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十點多才在毓璜頂公園東門外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擺上攤子,不到十二點,十幾只“老虎”全部被買走了。老人眼見著自己的手藝品如此受歡迎,正月十一回了臨沂老家,三天時間一口氣做了10個“最大號的老虎”。2月13日,老人高高興興地又從臨沂來了煙臺,這回她一并帶上了自己親手縫制的幾十只大大小小的“老虎”,做起了小買賣。
這回老人來煙臺后擺了不到四天的攤子,賣出了大大小小的“布老虎”將近30個。“真沒想過這個還能掙錢。也沒想過自己的手藝在煙臺會這么受歡迎。”老人反反復復地感嘆著。如今老人做“老虎”的手藝成了稀罕,擺弄著自己一針一線縫制出的“老虎們”。老人回憶起了兒時穿過的“虎頭鞋”。
照著“虎頭鞋”做“老虎”
“打記事兒起,我就穿著家里老人做的‘虎頭鞋’,看老人做活。”小時候的“虎頭鞋”成了老人日后做“老虎”的底子。
才剛7、8歲的時候,牛慶梅就拿起了針線,跟著母親學起了針線活。那時,由于家里窮,上不起學,別的孩子上學后,牛慶梅看著母親拿針線縫制“虎頭鞋”、“虎頭帽”、“荷包”和小掛件的時候,就會幫著母親“捅”上兩針。時間飛梭,漸漸地牛慶梅發現自己做鞋的手藝也熟了。然而,手藝熟練后她卻覺得“虎頭鞋”、“虎頭帽”只是孩子時期的穿戴,隨著年齡的增長,大些的孩子再穿著“虎頭鞋”就有點登不上臺面了。于是,牛慶梅琢磨起了“布老虎”。
21歲的時候,牛慶梅正式開始做起了“布老虎”的活計。“那時候做‘老虎’完全沒有想到這還是門手藝,就覺得挺有意思,就照著‘虎頭鞋’做出了樣子。”然而,起步做“老虎”時,牛慶梅卻遇到了點難題。
“剛開始做這個的時候可浪費了不少布。”由于從來沒有剪過老虎的布樣,剛開始的時候,經常會剪壞,怕浪費材料,牛慶梅就用穿爛了的衣服先剪一遍樣子,待大小尺寸、眉毛形狀、尾巴長短等定好了以后,再比量著已剪好的樣子在好布上下剪。
等到省布的辦法想好后,給“老虎”身上添“虎紋”又成了一個讓她撓頭的難題。“那時用的都是土布,都得自己給老虎添顏色。我畫畫不好看,也不知道老虎身上到底是什么樣的花紋,就只能憑著當時從電視上留的一點印象硬著頭皮往上畫,畫完后不好看不要緊,還掉顏色。”那時,要強的牛慶梅經常會對著自己的作品搖頭。
于是,牛慶梅四處留心哪里有合適的布料來做“老虎”。1998年的時候,牛慶梅聽說上海有賣“虎紋”的布料時,就趕緊讓同鄉人捎了些“虎紋布”回家,做出來的老虎果然栩栩如生。
漸漸地,老牛做“老虎”做出了名,她的“布老虎們”也成了遠近鄉親的“親密朋友”。牛慶梅有點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只要誰家生了孩子,就來找我做老虎。”
天安門前“老虎”受洋寵
牛慶梅的“老虎”不僅受到了鄉親們青睞,還有一段“被洋人搶虎”的經歷。2007年正月初八牛慶梅帶著4只“布老虎”到北京看外甥女,就是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老人跟“洋人”做了一筆“老虎”買賣。
牛慶梅還記得,“到北京的第二天,天氣特別好,外甥女就帶著我去天安門照相……”那天,老人抱著“布老虎”,跟著外甥女到了天安門。“我們剛準備抱著‘老虎’照相,三個老外走到我們跟前,往一個‘老虎’背上直接放下100塊錢。我還沒反應過來,‘老虎’就被他抱起來了。”一點也不懂英文的牛慶梅在外甥女的幫助下明白了,原來三個“洋人”是看上了自己的“老虎”。三個人勸老人把“老虎”賣了,回家再做,可倔強的老人卻執意告訴他們:“‘老虎’是給外甥女帶的,不賣。”雖然老人執意拒絕了這遭賣賣,仨外國人仍纏著她反復地解釋很喜歡這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手工藝品。最后,牛慶梅只保住一只“小老虎”,其它3只還是賣給了幾個“洋人”。“他們4只都想要,我說什么也得給外甥女留下一只。到現在,那只留下的還擺在外甥女單位的桌子上呢。”
北京一行,讓老人頭一回認識到做“布老虎”是個好生意,老人更重視“老虎”形象的改良了。
三代“虎緣”欲延續
如今,牛慶梅的“老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而她的“老虎們”也越來越講究了。從20厘米的“小老虎”到60厘米大的“大老虎”,從“老虎”的耳朵到尾巴,再到芯子,老人和家人可是費了不少腦筋。
“大小不同的‘虎’,尺寸都不同,剪樣子都得重新琢磨,越大的越難做。”由于眼睛不太好用,每次改良“老虎”時老人都會剪壞些布料子,這時她就會放下手頭兒的活,到外面一邊轉悠著,一邊尋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錯,等想明白后再回家重新拿起針線。有一次“虎頭”剪尖了,倔強的牛慶梅在花園里悶悶不樂地轉了一個小時。
現在,從剪耳朵到添芯子,老人都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法子。“每年秋天上山采荊條種子,一次采夠一年用的,用荊條種子添“虎枕頭”的芯能壓驚、祛邪。用木片添出的老虎比用其它材料添的要結實。添芯子時候得把荊條粉碎后,從腿開始添……”如果有人問起做“老虎”,老人都會熱心地講解做“老虎”的技巧。
老人的四個子女現在都學會了她的手藝,老人說:“我母親手巧,做的‘虎頭鞋’特別好。我喜歡做‘老虎’,到現在才意識到這‘老虎’原來還是門手藝。我的四個子女也都會做老虎,只是他們忙,沒太有時間做這個。現在在女兒家里做活時,小外孫女也會拿著針線跟我學,縫的到處都是線頭兒。真希望他們能繼續做下去。”
談話時,老人的三女兒告訴老人自己以后也會做“虎”,還會讓自己的女兒也學著做“虎”,將手藝傳下去。談話要結束時老人道出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心愿:“我的‘虎’都是老樣子,一直想讓它們也能加點現代的色彩,可就是設計不出來。真希望能多點人來出出主意,讓‘布老虎’更有中國味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