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藝術與市場:50%的理性+50%的感性
國際服裝產業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現在的知名企業都是從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衰退時期起步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大多數服裝企業或許能在這次“金融風暴”中幸存下來,不過如果沒有與時俱進,有的企業極可能會消失在下一波的危機浪潮中。
因此,“情商”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亦有重要作用。
比如理性、品位、素質等這些情商因素,越到企業發展的后期越重要。而正在成長中的中國服裝企業需要通過“情商”贏在起點。
輔導過多家服裝企業的資深專家、國際時裝品牌發展管理中心執行總裁王翔生博士將從服裝企業成長的指導理念入題,為我們解讀“情商”的重要作用。
企業家就是企業發展最大的障礙:突破思維
我10年前加入這個行業時,深圳舉辦了個論壇,當時已經發展得很不錯的幾家服裝企業老板告訴我,中國市場上的品牌競爭得很厲害!我回應道:“你們沒有市場戰略、沒有經營模式,內部管理又不完善,這樣的企業都死不了,你還說中國市場不好做?!”
話雖很不好聽,但是這些老板后來打電話回來,說他們確實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成功!
以前的中國服裝市場,由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企業成功太容易了,第一批淘金者在無意識中就已經實現了他們最初的夢想,這在潛意識中影響了他們對于品牌真正成功的認識。
其實一個服裝品牌真正成功必須具備很多條件,需要經過精心籌劃,比如商品定位、總體規劃、做品牌的方法、市場營銷的方法、贏利模式、內部管理和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缺一不可,此外還應該有一整套商品管理的辦法。
有的服裝企業年收入兩個多億,卻有50萬件庫存的積壓,這就是缺乏基本的財物管理能力。照這個標準看,現在的品牌往往只能做到其中一二條。
有服裝企業老板問我,他高薪從大企業挖人過來,這個人原來做得很好,可是在新公司為什么做得就不好呢?我客氣地說:“可能不是這個人的問題!”其實,這時品牌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企業家了。
服裝品牌競爭優勢的演變經歷了商品優勢、推廣優勢、營銷管理優勢、形象優勢,現在進入了創新優勢競爭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領導者思維的活躍性發揮了關鍵作用。它直接關系到創意能否貫徹執行,人才能否施展潛能,企業文化是否可以形成凝聚力,進而使企業形成不可復制的內在價值。
讓企業經營游刃有余:不斷吸納新知
就像火柴與火柴盒側面的紅磷涂層摩擦產生火花一樣,突破性思維的獲得亦需要已有經驗與新銳理念的不時碰撞。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服裝企業家相對保守的思想與客觀的經濟發展過程也有一定關系。
中國服裝企業的發展比國外快很多,外國的品牌做得很有條理,很有方法,那是二三十年,甚至幾代人的經營結果。中國企業從創立到幾個億的銷售額可能只用了幾年。企業和企業家短期內來不及積累經驗,也就沒有形成定期梳理經驗、吸納新知的自覺。
看得見的利益往往要比看不見的價值更有驅動性,盡管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聘請外部顧問,可是很多企業家卻不能接受專家的整體意見,只希望從中獲得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法。
很可惜,在企業問題的診治上,中國很多的服裝企業領導者選擇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藥單,卻對整體調養的中醫良方置若罔聞。
實際上,品牌企業成功的經營秘訣之一就是讓自己“游刃有余”,這點經常被追逐利益者所忽視。很多服裝公司介紹自己說:“我們艱苦奮斗了10年,風風雨雨、流血流汗地成長到了今天。”此話可能聽起來很叫人鼓舞,我們反過來細想想,就像是“熬”了10年。
庖丁解牛之所以被嘆為觀止,就是因為他能做到刀入牛身而游刃有余。
我建議服裝企業老板們要讓自己和員工騰出時間來吸納新知,企業家沒有時間學習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就沒辦法進步。
目前,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已經開始設立CKO(首席知識管理官),系統而有效的知識吸納體系正在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競爭利器。
50%的理性+50%的感性:平衡藝術與市場
好的服飾品牌是藝術與市場的完美結合,理性與感性應該各占一半。感性就是品牌的品位和設計,理性就是創意的執行和經營方法。做好前者,后者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比如在法國和意大利,企業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服飾品牌,可是我們感覺不到他們的員工有多忙,因為管理者追求的是提升品牌的價值,而不是產量。品牌發展到后期,理念、水平、品位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而在中國,對服裝大品牌的定義卻是專賣店、營業額的多少,企業有很多在國內的銷售網點,品位卻沒有得到提升。
眾所周知,現在服裝大品牌的老款叫經典款,一般商品卻是庫存舊貨。價位不再是企業之間競爭的核心。隨著經營成本的逐步提升,低價打折只會損害銷售利潤及品牌競爭力。
品牌商品的價格包含了商品價值與品牌價值,商品價值分別不大,企業要懂得經營品牌的價值,獨特的藝術魅力才是服裝品牌永不褪色的附加值。
中國服裝企業借助改革開放成為東部淘金的排頭兵。而現在,成長過快的中國服裝品牌需要通過補習“情商”實現軟著陸。
“情商制勝”將成為中國服裝企業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國際舞臺上自成一家的“中國功夫”。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